今天让大家警惕拍照比“剪刀手”,明天是不是连拍照都该戒了?
读特评论员 庄媛
2019-09-18 07:57

拍照比“剪刀手”是最常见的pose,但你想过这样会泄露自己的指纹信息吗?近日,一则关于“拍照比剪刀手会泄露指纹”的消息,在网上引发热议。

在9月15日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上海地区的活动上,上海信息安全行业协会副主任张威提醒公众,在拍照时自己比的剪刀手很容易泄露身份信息,基本上1.5米内拍摄的剪刀手照片就能100%还原出被摄者的指纹,在1.5米-3米的距离内拍摄的照片能还原出50%的指纹,只有超过3米拍摄的照片才难以提取其中的指纹。

此言一出,网上迅速掀起舆论风暴,话题一度空降微博热搜榜第二。不少网友表示“脊背发凉”,“剪刀手”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拍照姿势了,如若因此指纹被不法分子提取,利用于各种指纹技术识别渠道,比如开指纹门锁、指纹支付等等,后果将不堪设想。也有网友表示淡定,纷纷调侃了起来,“你怕是小瞧了美颜”“贫穷使我有一种莫名的安全感”“潮的人早就不用剪刀手了”……貌似一点也不慌。还有人反驳,若真有心获取指纹的话,从水杯上不是更容易?

那么,比剪刀手拍照真的会泄露指纹吗?有专家表示,这一说法是“伪安全概念”,理论上是有泄露指纹信息的可能,不过也受到拍照清晰度以及上传照片是否被压缩等因素影响,日常拍照不用过多担心,对安全负责任的公司都不会把生物识别技术作为唯一验证手段。此外,不论通过何种方式获取用户的生物特征信息,都需要一定的技术门槛和经济成本,因此普通人无需对此感到焦虑。

尽管如此,但技术进步的速度超乎人的想象,这份隐忧并非杞人忧天。前不久“ZAO”换脸软件引发的担忧刚刚消退,拍照被提取指纹的说法又开始令人恐慌。从语音识别到人脸识别,再到指纹识别,AI似乎很快就能“万物皆可识”。但正如尼尔·波兹曼在《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一书中的观点,每一种技术都既是包袱又是恩赐,不是非此即彼的结果,而是利弊同在的产物。从广大网友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中也可以看出,公众对于隐私安全的焦虑普遍存在。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风险和隐患。因此,在这个“信息裸奔时代”,人们有必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建立第一道防火墙,规避生物特征信息泄露的风险。

然而,当个体面对有预谋、有组织的违法犯罪行为时,其自我保护能力终究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简单要求公民时刻做好防范,难道今天让大家警惕拍照比“剪刀手”,明天让大家连拍照都戒了?毕竟一张照片能够被获取的不止是指纹信息,还有虹膜、地理位置等等,未来的新兴技术更加潜力无穷。

技术没有原罪,关键是掌握技术的人。消除个人信息泄露的焦虑,需要扎紧制度、监管的篱笆。一方面,鉴于当前使用生物特征信息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监管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安全标准,规范行业和企业的相关行为,在安全与便利之间寻求平衡点;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新兴网络安全威胁的跟踪和应对机制,严惩凭借新技术为非作歹的不法分子,让有所图者心生敬畏,不敢也不能越雷池一步。

罗曼·罗兰说,善良不是一种科学,而是一种行为。技术的前景不可限量,技术的边界却要慎重考量。把技术纳入法律和伦理所构建的社会体系,以促使“科技向善”,人类社会才能朝着更加先进文明的方向发展。

编辑 刘彦

(作者:读特评论员 庄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