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州社区:即将实现雨污分流全覆盖

读特记者 方胜
2019-09-06 16:19
摘要

今年,深圳计划完成4000个以上排水建筑与小区清源改造,实现正本清源雨污分流全覆盖

2019年是深圳“水污染治理决战年”。 做好好比“毛细血管”的小区、城中村正本清源,从源头上治愈水污染顽疾至关重要。今年,深圳计划完成4000个以上排水建筑与小区清源改造,实现正本清源雨污分流全覆盖。

日前,读特记者走进了宝安区正在全力打造的排水示范小区——航城街道鹤州社区正本清源工程的现场。

查清10平方米管线分布耗费一周时间

鹤州社区位于广深高速旁,3.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房屋有约250栋,常住人口约15000人,用水量约5000吨/天。过去,社区内大多雨水、污水混流,汇合到钟屋排洪渠后,直接排入前海湾 ,严重污染河流和海域。2018年,鹤洲社区部分区域实施了雨污分流、正本清源工程;今年7月,鹤洲社区排水示范小区整治建设工作启动,持续巩固提升水污染治理成效,特别是对鹤州社区工程难度最大的鹤州老村进行正本清源。

城中村内施工空间十分狭小

在施工单位中国交建2019全面消黑项目一分部项目经理陈良波的带领下,记者穿过曲曲折折的巷道,来到了鹤州老村的中心位置——3巷2号、5号以及4巷5号、6号围合的“十字路口”。虽说是老村中心,巷子两边也不过两三米宽,过不了一辆小汽车。可看到地下开掘的管道,就能感受到城中村特有的局促和繁荣:

各种不同颜色、不同材质、不同粗细管道上下交错在一起,然后又各自奔向自己的目的地。工人们为了方便,在每一根管线上都贴上诸如“电缆”“供水管”“导流管”等字样的标签。正是这外人看起来没有任何规律的“乱作一团”,将老村和外面车水马龙的大都市紧紧连结在一起。

“十字路口”处进行了多次线路迁改才找到了足够空间铺设雨水管、污水管

一根管线都不能少。没有详细图纸,也不敢碰到一根管线,施工人员足足花了一周的时间,人工用小锄头一点点地开挖,才勘查清楚“十字路口”周边不到10平方米的管线分布——高压电缆、低压电缆、消防主管道、给水主管道、给水支管以及雨污合流管,等等。

“为了能在这些管线中再铺设一条400mm的雨水管、500mm的污水管,给水管、消防管进行了两次迁改,电缆进行了一次迁改,这才找到足够的空间。”陈良波说。

空间狭小化粪池需要特殊定制

现场分项主管范笑天介绍:“城中村正本清源施工比一般小区难度要大许多。除了地下管线复杂之外,施工全部在社区内部,紧迫工期却不能24小时施工,只能在白天加大人员投入;同时,巷道狭窄,大型机械无法进入,只能采用人工开挖的方式施工。”

“握手楼”中间的管道也要更新

鹤州老村4巷7号和8号,是城中村里典型的“握手楼”,最窄处不过四五十公分。就在这么逼仄的空间里,两侧楼宇的排水管汇聚铺设在地面的一条合流管里。

“像这样的合流管,我们都将进行更换、改造——而且比较瘦的工人才进得去,我这种身材的肯定不行。”身材略显壮硕的范笑天半开玩笑地说。

狭小的空间内,甚至需要定制设备。原来,根据勘探复核,鹤州社区总计要新建412座、改造101座化粪池,可常规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化粪池对施工空间有一定要求,老村里大多数巷道都不符合。于是,项目部特别找到厂家,定制了一批1*1*3米的玻璃钢化粪池。工人们肩挑背扛,将每个重达0.5吨的化粪池妥善地安装到每栋楼边的地下。

预计10月完工打造宝安区排水示范小区

“以前下大雨时,社区里污水横流。我们现在就盼着完工那天呢!”鹤州老村的居民钟祖东对记者说。

鹤州老村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基本建成,村内规划不合理,现状管网管养清淤不到位,部分区域管网缺失、破损,还有积水内涝、行洪受阻等问题。

一家酒店食堂新设置的油水分离器

陈良波介绍,项目将新建和修复总长15公里的管道,并完成钟屋排洪渠鹤洲路段暗涵改造,包括污水干管铺设、立管改造、面源污染治理等多项施工内容,实现雨污分流管网全覆盖;同时,新建、改造500多座化粪池,督导经营性排水户设置隔油池、沉砂池、毛发收集器等污水预处理设施,实现污水预处理设施全覆盖,从源头上杜绝污水入河。

“通过把工作任务和工程进度‘数字化’、工程管理‘精细化’,截至9月6日,工程已经完成计划进度30% ,预计10月中旬即可基本完工。届时,鹤洲旧村、新村将打造成宝安区黑臭水体治理的排水示范小区,大大提升辖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陈良波说。

见习编辑 许家宜

(作者:读特记者 方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