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与生活”主题活动探讨新文化场馆的内容与未来
读特记者 张锐 文/图
2019-09-02 22:14


2018年底,深圳市政府发布《深圳市加快推进重大文体设施建设规划》,将重点规划建设“新十大文化设施”,一批代表城市形象的新文化地标将在未来跃入深圳人的视野。

建筑小旅

那么,抛开建筑本身的设计,文化设施在场馆运营等方面可以给公众带来怎样的文化体验?针对这个问题,由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城市和建筑设计处主办,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设计互联联合承办的第18期“设计与生活”主题活动于9月1日在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举行。此次活动以“打开文化建筑,共造创意活力”为题,通过 “建筑小旅”和“主题论坛”两部分内容,旨在探讨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除了注重空间品质,还应该考虑场馆内容和运营管理等问题。

建筑小旅

“打开文化建筑,共造创意活力”,随后展开的主题论坛以此为题,邀请了设计互联馆长奥雷·伯曼与副馆长赵蓉,以及颜为昕、刘晓都、周力等几位重要文化机构负责人,思考文化设施的运营及活化问题,分享了各自的专业经验和创新理念,并展开现场讨论。

观众是创意的参与者和获得者

设计互联馆长奥雷·伯曼先生

奥雷·伯曼自2015年出任设计互联馆长,他以深圳市民熟悉的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举例,表示希望可以突破传统博物馆的定义,搭建一个开放、不局限于地理位置的多元项目的平台。“我们策划的每个项目不仅从机构策划者或者策展人的视角出发,同时我们也会将观众视作接收者和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参与到整个创意设计的体验、甚至是创造过程当中,包括公共艺术项目、互动工作坊等。”

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馆长颜为昕先生

如何打开建筑的“本体上的局限”?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馆长颜为昕先生从自己长达22年的美术馆工作经验中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主题论坛现场

他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当代艺术和技术日新月异的现实,令数字化发展成为艺术场馆将功能发挥到极致的方向之一。通过数字化智能导览、藏品研究、智能检索等技术形成知识库,他希望给群众带来真正能够增长知识的数字美术馆。

公共化的发展方向,为青年艺术家搭建平台

坪山美术馆馆长刘晓都先生

坪山美术馆馆长刘晓都则主要分析了美术馆的意义和发展方向。他提出,中国人的生活观念一度影响了中国美术馆的建设路线,而如今建筑所能呈现出的多变面貌,让文化场馆的造型本身具备了巨大的符号意义。他认为,以更活跃的展览模式让文化场馆更加公共化,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华侨城盒子美术馆艺术总监、艺术家周力女士

华侨城盒子美术馆艺术总监、艺术家周力女士则以位于欢乐海岸的盒子艺术空间为例,展示了如何在公共空间减少空间浪费,加深公众对艺术的参与感的经验。

主题论坛

周力说:“将纯粹的当代艺术镶嵌入商业空间,使艺术在有完整表达的前提下以最小距离接触公众,服务社会。推动当代艺术生态建设,为青年艺术家、艺术机构提供平台”。此外,他表示盒子艺术空间主推学生作品,这有利于推动建构有未来前瞻性的实验教学平台,推动前沿的艺术实践与理论的研究项目。

“建筑呈现了时代对于文化的价值观”

设计互联副馆长赵蓉女士

设计互联副馆长赵蓉女士表示,寄望建筑在未来能够扮演更积极的社会角色,如培育创意设计与创业精神,并通过展览为市民提供更和谐丰富的社会生活,让大众认识到设计的价值。

主题论坛

赵蓉说:“文化机构在社会中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如何建造和运营文化机构也体现了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个人和群体、历史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也呈现了我们整个时代对于文化的价值观。”

编辑 刘桂瑶

(作者:读特记者 张锐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