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图110周年馆庆办大展 多部顶尖珍品古籍等你来看

读特驻京记者 陆云红
2019-08-28 11:31
摘要

8月28日,国家图书馆建馆110周年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在文化和旅游部召开。

新闻发布会现场

8月28日,国家图书馆建馆110周年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在文化和旅游部召开。会议透露,汇集全国20多个省近40余家公藏单位、30余位私人藏书家的300多种珍贵典籍文献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将于9月7日正式开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外典籍展览中数量、规模、等级最高的一次,《赵城金藏》、敦煌遗书、《永乐大典》等“镇馆之宝”也将一显真容。

国家图书馆新馆外景

展览现场

展览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办,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典籍博物馆)承办,将首次展出近年古籍普查新发现的一批重要古籍,如南京图书馆新入藏的北宋刻本《景祐礼部韵略》,被誉为是近年来古籍的重要发现。“一页宋版一两金。这部古籍孤本传世,不仅品相完好,还是两宋科举考试考诗赋的官方钦定工具书,兼具学术、文献和版本价值。”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林世田介绍说。

北宋刻本《景祐礼部韵略》

西藏自治区色拉寺藏明永乐八年(1410)刻本《甘珠尔》,是第一部藏文刻本大藏经,为永乐皇帝所颁赐,至今保存完好,反映了明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乾隆石经》部分文字屡被后人磨改,有多个不同版本的拓本存世,孔子博物馆所藏《乾隆御定石经》是乾隆初拓本,嘉庆元年(1796)正月颁赐衍圣公,具有重要的价值。

《乾隆御定石经初拓本》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藏36000余枚里耶秦简,是目前唯一一份秦朝政府档案,填补了《史记》《汉书》中有关秦朝历史的大片空白,改变了战国秦汉学术史的面貌,首次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

今年是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和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诞辰1000年,展览将隆重展出宋刻本《资治通鉴》和金刻本《南丰曾子固先生集》。

工作人员在布展。

展览将首次系统展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古籍修复重点项目成果,包括《赵城金藏》、敦煌遗书、《永乐大典》、西夏文献、“天禄琳琅”、纳格拉洞藏经的修复前后对比,观众可以近距离观赏感受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同时集中展示国家图书馆及相关单位在中华典籍传承方面所形成的古籍整理影印、数字化、缩微复制重要成果。

展览依托国家典籍博物馆近5000平米的展陈空间,通过“国宝吉光”“百代芸香”“汲古润今”“交流互鉴”四大部分,广泛运用数字虚拟沙盘演示、全息视屏演示、沉浸式数字场景、微信导览等多种现代科技互动手段,力图将中华民族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的文化基因和民族记忆传递给每一位观众。

开展之后,国家图书馆还将策划推出如博物馆寻宝,古籍修复配纸染色,古典诗词音乐会、讲座沙龙等互动活动,让观众在多样的互动体验中,寓教于乐,观赏典籍珍品,感受中华传统文化深厚底蕴。

此外,“图书馆·与时代同行”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9月9日-10日在国家图书馆召开。本次大会是近些年来国家图书馆举办的最高水准的国际学术会议,会议以“图书馆·与时代同行”为主题,将邀10余个国家和国内图书馆界权威专家学者300人参会,围绕新时代图书馆发展的热点问题、先进理念、前沿技术等进行深入、广泛的学术交流。

国家图书馆于7月22日启动了“我的国图故事”征集活动。活动面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以“我的国图故事”为主题的文稿、图片、视频、实物等各类作品。同时,国家图书馆将推出老馆员专题口述史访谈视频,从亲历人的视角展现国图百余年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国图人一脉相承的国图精神。截至目前,共采访老馆员37人,视频素材时长约200小时,口述文稿105万字。

为了彰显古籍的魅力和时代价值,更好地促进古籍的普及、教育和宣传,国家图书馆在总馆南区院内西侧修建了一道崭新的人文景观——古籍保护传承宣传长廊。长廊全线长度约300米,分为“四大专藏雕塑”“国图百十年典籍传承记”“国家图书馆建馆110周年大事记”“中华古籍长河”四大部分。读者可以流连于其中,纵览110年以来国家图书馆的历史沿革与变迁,近距离了解古籍保护传承的重大成果。

9月起,国图艺术中心将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煤矿文工团、中国广播电影交响乐团合作,推出《你是一条河,在我心中流过》《四大名著交响音乐会》《公益音乐会》《国图相声名家专场》等多场艺术表演。同时,力邀国内顶尖的古琴演奏家、昆曲表演艺术家为广大读者带来《古琴名家演奏会》《昆曲名家演唱会》等经典演出。

编辑 张克          

(作者:读特驻京记者 陆云红)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