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媒报道,当地时间8月5日,首位非裔女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在纽约去世,享年88岁。莫里森的家人和她的出版方克诺夫出版社在一份声明中确认了她逝世的消息。
莫里森作品以对美国黑人生活的敏锐观察闻名
托妮·莫里森,美国黑人女作家,1931年生于俄亥俄州洛雷恩。霍华德大学毕业。20世纪60年代末登上文坛,主要作品有《最蓝的眼睛》《苏拉》《所罗门之歌》《柏油娃》和《宠儿》等。她所主编的《黑人之书》记叙了美国黑人300年历史,被称为“美国黑人史的百科全书”。1989年起,她出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讲授文学创作。主要成就在于长篇小说方面。其作品情感炽热,简短而富有诗意,并以对美国黑人生活的敏锐观察闻名。
她的第一本书《最蓝的眼睛》出版于1970年,主要讲述了一个黑人女孩想要像白人女孩一样拥有一双蓝眼睛的故事。“我开始动笔写书的时候三十八九岁。我决定我要写一本我真的想读的书。”对于自己写作的起步,托妮·莫里森曾说:“我开始写不是因为我想写。是因为我非常、非常想读。我热爱阅读,从未变过。”
莫里森的主要成就在于她的长篇小说。在莫里森60年的职业生涯中,她写了11部小说、5本儿童读物、2部戏剧、一组歌曲和一部歌剧,而这些作品均以美国的黑人生活为主要内容,笔触细腻,人物、语言及故事情节生动逼真,想象力丰富。
丰富想象力与诗意表达,她成为诺奖第一非裔女性作家
1988年,莫里森的第五部长篇小说《宠儿》获得了普利策小说奖。小说以1873年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小镇的生活为背景,借助一个还魂人间的年轻黑人女子和一位饱受心理煎熬的黑人母亲,展示了奴隶制留给美国黑人巨大的精神危机。1998年,这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
1993年,她凭借《所罗门之歌》等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和诗意表达的作品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多年来该奖首次授予一位黑人女作家。瑞典文学院评价她:“在小说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为美国现实中至关重要的一面注入活力。”
今年2月,莫里森生前的之后一部著作《自尊之源》出版,该书收录了她过去多年的散文和演讲记录。书中,她专门介绍了自己的写作技巧,她写道:“以个人而言,我深感要运用意象和隐喻来写出具体而自由的种族文学:文学,就是将想象力的限制从固化的、种族化的语言中解放出来。”
余华:在托妮·莫里森的作品里读到我自己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大部分人还未曾一睹《自尊之源》英文版真容,然而,莫里森留存于世的众多佳作始终感染着与她有着情感共鸣的人们。著名当代作家余华,就是其中一位。在被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深深打动之后,他写出了《活着》这部小说。在《活着》的英文版自序中,他这样写道:“老黑奴和福贵,这是两个绝然不同的人。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国家,经历着不同的时代,属于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肤色和不同的嗜好,然而有时候他们就像是同一个人。这是因为所有的不同都无法抵挡一个基本的共同之处,人的共同之处。人的体验和欲望还有想象和理解,会取消所有不同的界限,会让一个人从他人的经历里感受到自己的命运,就像是在不同的镜子里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形象。我想这就是文学的神奇,这样的神奇曾经让我,一位遥远的中国读者在纳撒尼尔·霍桑、威廉·福克纳和托妮·莫里森的作品里读到我自己。”
编辑 李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