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深圳市政府召开全市基层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深圳市卫健委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部署,深入开展基层卫生健康服务体系调研活动,实实在在解决基层卫生健康服务的“痛点”。记者获悉,今后,深圳将从构建体系和制度改革入手,全面推动社康机构和举办医院融合发展,把社康服务纳入医院考核,考核结果将与医院领导的聘任和绩效工资等挂钩。
社康服务将纳入医院考核,结果与院领导聘任挂钩
市属医院“建高地”,区属医院“强基层”。深圳将进一步明确这一“分工”,健全“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的“顶天立地”的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基层医疗集团布局,把市民的常见病、多发病都留在区属医院。
各基层医疗集团再继续下沉到“院办院管”的社康中。不过,在深圳,政府办社康是公立医院“院办院管”,但有些医院还存在“重医轻防”的理念,社康和医院是“双轨制”。目前有一些社康和医院还不够“亲密无间”:比如社康建设投入不如医院建设投入;医院和社康是“双轨制”,存在管理脱节、服务脱节问题,上下衔接不畅,转诊渠道不通等问题。
为了督促医院 “一碗水端平”,深圳市卫健委将从资源配置、业务管理、绩效考核、薪酬分配等方面全面推动社康机构和举办医院融合发展。
下一步,市卫健委还将把社康服务考核纳入举办医院绩效考核,对社康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行整体考核,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薪酬总额,以及医院领导班子的聘任、考核以及绩效工资等挂钩。
预防为主,把医保留用的结余落到每个医务人员身上
不少市民总觉得,到社康就是去看病的。有些社康与医院干着同样的工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服务、健康管理不到位。今后这种“重医疗轻预防”的理念将得到扭转,深圳市民将能享受到33项免费或优惠的公共卫生服务(见附表)。
在制度层面,深圳市卫健委从医保支付“入手”,将协同市医保局深化基层医疗集团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激励引导医疗卫生机构“预防为主”,以“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罗湖医疗集团就探索出了一条医保费用“总额管理、结余留用”的新机制,将过去医疗机构希望患者越多越好、检查开药越多越好,转变为患者看病的支出越少、医保留用的结余越多、医务人员的收入越高。倒逼医院集团办医理念从“保疾病”向“保健康”转变,激励医院只有主动做好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让居民越健康,集团才能越受益。
未来,深圳市卫健委将继续推广罗湖医改经验,协同市有关部门推进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将基层医疗集团医保“总额管理、结余留用”的动力落实到医院每个科室、每个社康机构和每个医务人员身上去。
同时,全面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和使用激励机制,加快培养大批合格的全科医生。
打通“最后一百米”,社康服务全流程信息化
“医生,我没带病历本,你能在系统里看到我上次去市人民医院就诊的资料吗?”这样的需求目前在社康机构还不能完全满足,社康机构与医院、公共卫生机构之间还有信息壁垒。
深圳卫健委将通过信息化手段规范社康机构服务流程,打通“最后一百米”。今后,电子健康档案建档、家庭医生签约、首诊测血压测血糖等健康管理任务都将汇总到每个人的“电子病历”中,社康与医院、社康与公共卫生机构、社康与市民(App)信息可以同步看得到。同时运用“电子健康码”,支持全流程扫码服务。这样,就实现了无论去哪家社康或医院,都能“App在手,说走就走”的便捷。
此外,信息化还给应对各种纸质表格和公卫考核的社康医生们“减负”,把他们从埋头填表的“苦海”里解脱出来。
未来深圳还将建立市民健康积分管理制度,鼓励市民主动参与健康管理,每个人都做自己的“健康第一责任人”。
附录1
深圳市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一览表(2019年)
特评 | 打破“双轨制”,避免社康和医院“貌合神离”
当社康机构与举办医院“亲密无间”,实现人员编制一体化、运行管理一体化、服务质量一体化,社康机构必将成为越来越多人贴心的健康“守门人”。
社康考核不达标,医院领导要扣钱!日前,深圳市政府召开全市基层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为实实在在解决基层卫生健康服务的“痛点”,今后深圳将从构建体系和制度改革入手,全面推动社康机构和举办医院融合发展,把社康服务纳入医院考核,考核结果将与医院领导的聘任和绩效工资等挂钩。
娃要打疫苗了,老人血压高了,上哪里比较好?现在,很多深圳人碰上类似的常见健康问题,不再去大医院“人挤人”,而是纷纷“抄近路”,去社康机构解决问题。如今,社康机构就像一个个“健康加油站”“健康便利店”,基本遍布深圳每个街道、每个社区。别看它们“店面不大”,却逐步成为居民获得医疗卫生服务的“入口”,成为支撑整个城市卫生健康体系的“基石”。
不过,目前深圳的社康服务仍存在不少短板。社康机构与举办医院“双轨制”,两者“貌合神离”,导致投入差距较大、管理服务脱节、存在信息壁垒、转诊渠道不畅等衍生情况,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有些社康机构的举办医院脱离“强基层”的职能定位,对所属社康机构的组织管理、资源配置不到位,人才与技术支持不到位,院本部相关科室参与社康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协同性不强,上下衔接阻力重重,导致部分社康机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服务质量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无论是举办医院还是社康机构,都是为居民提供健康服务的,只有功能之分,而无本质之别,本是利益共同体与责任共同体。着眼“强基层”,打破“双轨制”,全面推动社康机构和举办医院融合发展,迫在眉睫。前不久发布的《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社康机构举办医院应当建立健全由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社康机构组织领导体系,负责建立医院与社康机构一体化的财务管理、人员调配、业务协同、绩效考核、薪酬分配、信息支撑体系,实现院本部与所属社康机构融合发展。
如何督促医院“一碗水端平”?
首先,要大力推广罗湖医改经验,从基层医疗集团医保“总额管理、结余留用”制度和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入手,发展完善以“区域医疗中心和基层医疗集团”为主体架构的城市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将举办医院与社康机构捆绑成一个紧密型医疗服务整体,在功能上进行错位配置,打通医疗资源纵向流动的关卡。
其次,要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将社康服务考核纳入举办医院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医院领导班子的聘任、考核以及绩效工资等挂钩,倒逼举办医院在资源配置、业务管理、薪酬分配等方面与社康机构融合发展。
当社康机构与举办医院“亲密无间”,实现人员编制一体化、运行管理一体化、服务质量一体化,社康机构必将成为越来越多人贴心的健康“守门人”。
编辑 王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