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特质

温宪元
2019-07-23 08:20
摘要

从党的发展史来看,我们党历来主张用交流、包容、互鉴、对话的态度来看待世界上的不同文明。

从党的发展史来看,我们党历来主张用交流、包容、互鉴、对话的态度来看待世界上的不同文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时代背景和世界大势,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文明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是多彩、平等和包容的;只要秉持包容精神,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

今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深入阐释了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的深厚底蕴,深刻阐明了中华文明作为世界文明中一支重要力量,通过自身文明功能发挥,持续把握世界文明发展的大势,遵循文明交流互鉴的运行规律,为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大正能量并发挥重大的作用。

1.始终坚持文明交流互鉴不动摇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历史性访问并发表重要演讲,他率先提出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新文明观,开创了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的新篇章,是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系史上的里程碑。

从党的发展史来看,我们党历来主张用交流、包容、互鉴、对话的态度来看待世界不同文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时代背景和世界大势,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文明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是多彩平等包容的;只要秉持包容精神,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既有利于推动各自文明的创新发展,也能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纽带、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动力。中国倡导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文明交流互鉴取代“文明对抗”“文明冲突”;尤其是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通过文明交流互鉴,把世界的多样性和各国的差异性转化为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与繁荣。

从和平发展进步的路径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讲话表达的是政治文明多样性,就是发展道路和模式的多样性。在这条道路上,中国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并取得巨大的成就,破解了以西方中心论为基础的文明优越感,为人类指明了以文明平等、文明和谐取代“文明冲突”“文明对抗”的正道坦途。在这条道路上,中国跳出了“修昔底德”陷阱,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历史逻辑,证明了中国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不仅可信而且可行,是理论自信与实践自觉的高度统一、文化自信与文明自觉的和谐一致,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历史性贡献。

从文明发展史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一思想理念,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和平与发展的宗旨高度契合,此后成了教科文组织成立70周年的最好礼物,“文明交流互鉴”也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近年来,许多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众多国际人士,对 “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表达了高度赞同,认为习近平主席倡导的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是用东方智慧和西方智慧相融合的愿景,这丰富和发展了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思想体系,彻底超越和改变了西方一些人长期鼓吹的冷战话语、意识形态划线和选边站思维的旧模式。2015年8月,中国《文明》杂志特刊《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序言中写道:“中国领导人的远见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使命不谋而合,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应该通过教育、文化、科学、交流和信息等‘软实力’携手共进,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与世界的和平发展。”

2.汇聚文明交流互鉴的强大力量

文明交流互鉴是当今世界文明的客观现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亚洲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亚洲文明在自身内部及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发展壮大。作为亚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明绵延传承至今从未中断,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由此,今天的亚洲,文明交流互鉴的特点十分突出,“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汇聚交融,共同组成多彩多姿的亚洲大家庭。”在亚洲,各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习俗不胜枚举,不同文明都熠熠生辉,共同书写着华丽的亚洲文明篇章。

放眼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更是多彩多姿。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只有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将围绕政治互信、经济共赢、安全共享和文化互鉴等展开交流,通过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合作,建立起求同存异、互相尊重、互学互鉴的文明交流互鉴关系,从而推动新型文明观的构建,才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坚实基础;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实践,不断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以新型文明观建设带动新型国际间的文明交流互鉴关系的发展,促进政党与政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持续走向良性互动,朝着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致力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才能推动亚洲文明和世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只有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加充满生机、充满活力、丰富内涵的精神生活,才能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才能推动新型文明观的构建,建设美好世界的方向不断前进。

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的创造性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纵观人类历史,世界文明平等交流与互鉴互惠,便能促进文化的发展,反之则不然。任何有重大影响力的文明,其发展的历史轨迹必定是兼收并蓄的过程。希腊雅典的帕特农神庙令人叹为观止,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离不开古巴比伦、古埃及等古老文明的深刻启迪。自8世纪开始,融合古代希腊、罗马、波斯和印度文化的“百年翻译运动”,开创了有“东西文明之窗”美誉的阿拉伯地区“五百年文化黄金时代”,也为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珍贵的火种。汉代张骞两度出使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繁荣兴盛;但是十字军东征,却成了一部“被颠倒的欧亚血泪史”。文明或文化是具有民族性、多样性和平等性的,世界不同民族的文化因平等而交流,因交流而有价值,因有价值而互鉴,因互鉴而得以提升。人类发展史充分证明,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面向未来,只有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人类文明才能进步,世界才能和平发展。

3.基于文明交流互鉴理念的机制建设

在当下世界文明的实践中,同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运行机制建设依然有较大提升空间,应当不断通过广泛交往,深入了解彼此所想、所需,进而从交流普遍化、沟通机制化、协商制度化等层面,渐次增进中华文化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交往,通过深化文化交流促进国家交流、人民交往、文化流动。

一要建立互学互鉴的发展动力机制。文明交流互鉴倡导在尊重文明多样性、道路多样化和发展水平不平衡等基础上各国、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各民族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依存,共担发展责任,共推文明进步,共同为世界和人类未来负责,共创世界和人类美好明天。我们需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通过推动中国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通过深化自身实践探索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规律并同世界各国分享;我们需要从“互访”“对话”“会议”“平台”等交往方式中,着力探寻常态化制度化扩大全球性文明交流互学互鉴的发展动力机制,增进互信、加强沟通、密切协作,探索在新型国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国家文明,搭建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国际文化交流合作网络,汇聚文明交流互鉴的强大力量。

二要建设互利共赢的协同合作机制。文明交流互鉴基于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互惠合作,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共同谋划各方都能够获得的利益和福祉,开创发展新机遇,造就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发展新成果。我们必须既着眼于中华文化的自身发展,而且还要把中华文化发展同其他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结合起来,把实现中华文化复兴同实现其他国家、其他民族文化的兴盛结合起来,其结果必然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我们必须面向未来将继续通过与世界各国、各民族加强往来,分享文明交流互鉴经验,开展文明交流对话,增进彼此战略信任,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在友好互信氛围中建立起相互间的支持、信任与互利、共赢的协同合作机制,进而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要坚持不同文明开放包容交流互鉴。文明交流互鉴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小圈子,更不是要搞“中国俱乐部”,而是大力弘扬开放包容精神,以世界眼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同时,以海纳百川的精神,承认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在文化习俗、发展道路、政治制度等方面的不同选择,既不搞拉帮结派,也不搞强买强卖和零和游戏,而是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共生共荣,实现共同发展繁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了具有优秀传统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中华儿女永远无法割舍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支撑。中华文化是一个庞杂思想体系和文化有机体,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如果将其简单化、抽象化成一个固定不变的单纯个体,势必是片面的和形而上学的。新时代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化虚无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文化“狂热症”等思潮或倾向仍然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形式呈现。

如何根据新的时代特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华文化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面向新时代我们应该遵循文化自身发展逻辑,注重从历史和文化延续性的视角去把握和分析传统文化,不仅要理解其历史地位和历史价值,而且要认清其时代内涵与现实意义,同时还要面向未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伟大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文化立场,反对“文化霸权”“文化入侵”,努力创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中华文化。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编辑 高原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