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快评 | 疫苗谣言是另一种“病毒”
晶报记者 李跃
2021-06-03 17:50

出现在我们身边的,除了新冠疫情,还有与病毒以及疫苗有关的谣言。

对公众来说,相对于“某地出现确诊病例”之类不难求证的谣言,更具欺骗性与迷惑性的,是那一类往往披着科学外衣的健康类谣言。

比如,最近有传言说,新冠疫苗不能打,因为其中的铝佐剂纳米颗粒(AAN)不能被巨噬细胞(MF)酶消化,会穿过血脑屏障(BBB)传输到大脑造成损害,影响健康——一串串的术语显得很“专业”,再配套英文简写,仿佛是专业机构出具的科学解读,确实能唬住一些人。

但在真正的专业人士看来,这样的谣言显得荒唐可笑。首先,疫苗使用的氢氧化铝(或者磷酸铝)颗粒直径一般在1-10μm,还远远达不到“纳米颗粒”的水平,因此本身就不存在这样的风险。其次,氢氧化铝根本不可能穿过血脑屏障,因为血脑屏障的孔径允许通过的分子直径上限通常只有1nm(1μm=1000nm),氢氧化铝颗粒别说过去,卡住都没戏。

除了这类貌似“科学”的谣言,有的疫苗谣言则显得简单粗暴。比如,日前,江西新余女子万某因散布新冠疫苗损害健康的谣言被行拘,谣言内容是这样的:“新冠疫苗针是转基因毒针,含智能粉尘是人体芯片,也是兽印,打死都不能接受,将来会生毒疮比得艾滋病还恐怖,而且还会下地狱,宁可丢掉工作不能做买卖也不要接受人体芯片和疫苗针”。

将这两则健康谣言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它们或者“高端”,或者“低级”,针对的是不同的目标受众。如果说谣言是另一种病毒,那么,“阳光是最好的谣言清除剂”。面对形形色色的干扰防疫的谣言,我们要加大打击力度,更要进一步实现信息的公开透明,让真相跑到谣言前面。

当然,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要通过科普来提升民众的科学素养、媒介素养,使谣言失去赖以生存的认知土壤。

(原标题《战疫快评 | 疫苗谣言是另一种“病毒”》)

编辑 周晓飒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党毅浩 曹亮

(作者:晶报记者 李跃)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