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深圳创新创业态势不减:记者从市市场监管局企业注册局了解到:1至6月,我市新登记商事主体233827户,以122个工作日计,日均新设1916.6户。其中新登记企业131349户,日均新设1076.6户。我市1至6月新登记商事主体占全省新登记总量的21.55%。全市商事主体总量达到313.9万户,继续保持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创业密度稳居全国第一
据企业注册局的最新统计,截至今年6月,我市正式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76个月,新登记商事主体存量超过214.5万户,是商改前商事主体总量(99.4万户)的2.16倍。按市统计局公布的深圳市2018年常住人口1302.66万人计算,深圳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241户,拥有企业149.1户,创业密度稳居全国第一。
“商事制度改革为持续推动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市企业注册局副局长赖丽英分析,2019年深圳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深圳2018年GDP达2.4万亿元。这一成绩的取得,与近年我市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大幅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有效释放市场活力,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密不可分,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稳中有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新登记企业第三产业占九成
数据显示,新登记企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2019年1至6月新登记第一产业企业323户,占0.2%;第二产业企业10905户,占8.3%;第三产业企业120121户,占91.5%。其中,批发零售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及信息传输业仍是创业首选,占新登记企业总数近七成。
我市各区行业分布特色明显。批发零售、商务租赁两大行业在各区均占较大比重,除此之外,福田区、南山区着重发展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业等高新技术行业,其中福田区金融业企业占全市的15.4%,国际创新金融中心的地位稳固;罗湖区、大鹏新区侧重于居民服务业;盐田区依托港口优势,交通运输等物流类企业较为集中;宝安区、龙岗区、龙华区、光明区、坪山区等传统制造业集中地区从事制造业的企业占较大比重。1至6月,各区新登记企业户数总体有所下降,各区增减不一,龙岗区新登记户数最多,龙华区增速最快。
据企业注册局专家分析,从新登记企业地域分布情况来看,登记政策的导向作用明显。去年以来,市委政法委与市场监管局联合发布《深圳市应用统一地址库加强商事主体登记与监管工作方案》,推行在商事登记中应用统一地址库改革措施后,有效防止了“虚构地址”的产生,进一步挤压了虚假注册的空间。政策实施后,我市新登记商事主体数量有所下降,但总量仍然高居全国第一,质量大幅提高,为我市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新增战略性新兴产业过万户
去年来,我市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至6月,我市新登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2330户。新登记企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最多,新登记6591户。
记者为此采访了产业发展咨询专家、深圳市荣晟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郭磊。他指出,依托科研资源优势和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对我市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数据上看,其中一些类别的企业新登记数量有下降,但是产业总量没有下滑,对GDP影响不大。这表明我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处于稳中求精的阶段,产业在推进,供应链在整合,正在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他建议,政府部门应对标国际新兴产业发展模式,重视高等教育资源的布局,通过加大对南方科技大学等这类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着密切关联的专业技术类高等院校的扶持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与人才支撑;在财政、税收等政策对产业龙头企业予以倾斜,让其高效率发展,进而带动相关中小企业发展;重点推动产业配套及供应链建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发展,加快把深圳建设成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编辑 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