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议汇|精准批评从“点名道姓”开始
清如许 整理
2019-07-16 08:1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强调,自我批评要见人见事见思想,相互批评要真点问题,达到红脸出汗、排毒治病的效果。而时下有些同志在开展批评时,往往指向模糊、用语含糊,批评的对象和问题不精准,通常是“有的同志”“某些单位”“个别人员”等。像这样不中靶心、没落实处的“模糊批评”,既没有红脸出汗,更谈不上排毒治病,严重钝化了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本期“廉议汇”就此话题邀请3位嘉宾进行讨论。

苑广阔(广西桂林 职员):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在革命岁月与和平年代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法宝之一。然而,现在有一种不好的倾向,就是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目标不够精准。一些党员干部在进行自我批评时,往往避重就轻,轻描淡写,企图蒙混过关;在对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批评时,又往往指向模糊,用语含混,让人一头雾水。

批评精准,才有力度。只有点到头上,才能让其正视问题,积极改正,以免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小错酿成大错,最后无法收拾。

刘孙恒(云南昆明 媒体人):批评与自我批评要想达到查摆问题、剖析根源的目的,避免走过场,沦为形式主义,在言语表达上就必须做到准确、具体。那些语意模糊的词汇,务必少用,最好不用。

之所以要如此,并不是说模糊表达有错,而是这样的表达无效,反而会让问题失焦,让批评与自我批评失去意义。只有将所提及的人、事、物以及有关问题等清晰地说出来,让大家清楚地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批评才会深刻,反思才会彻底,也才能将各类苗头性问题和隐患及时予以解决。在这个问题上,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示范,让每一次的民主生活会都开成一场“当面锣、对面鼓”的红脸出汗会。

雁君(四川成都 媒体人):所谓批评不妨“精准些”,其实就是要尽力剔除批评中的形式主义,让批评直接到人、到问题。开展批评时连名都不敢点,而是用“个别问题”“某些单位”“个别人员”等来代替,其实就是批评诚意和效力的打折,是一种“糊弄”,也可以看作是“官腔”和“套话”。

这些年,从上到下都在提倡公开批评,而公开就是要从敢于正视问题、敢于点名开始。事实上,上级部门无论是通报一些违纪违法案例,还是曝光一些地方或部门的作风问题,点名都越来越常态化。具体到某个系统和某个单位内部,开展批评能否直接点名,也是检验作风问题的一个重要标准。

编辑 秦天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