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热播剧取材导演真实经历,编剧呼吁“理性看待留学热”
读特记者 张锐 文/图
2019-07-02 18:22

电视剧《带着爸爸去留学》目前正在东方卫视热播中。近日,在由东方卫视组织的独家专访中,该剧编剧刘珂表示,该剧的现实意义在于透过‘留学’这层外壳,去表现当下的原生家庭对子女成长的影响,以及亲子关系的塑造,她说:“人一旦离开舒适区,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当他受到一些压力的‘挤压’后,会暴露出更多的问题。如果能够深入地去探讨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和本质,这才是我们这部剧的创作初衷。”

孙红雷(饰演 黄成栋)和曾舜晞(饰演 黄小栋)

透过留学探讨家庭教育问题

编剧:“部分剧情源于真实事件”

《带着爸爸去留学》以四组陪读家庭为例,通过一些强情节事件的展现,把出国留学可能面临的问题客观呈现出来,引导观众辩证、理性面对出国留学这件事,而不是盲目追寻“留学热”。剧中所选择的四组家庭是千万中国家庭的缩影,有着极强的代表性,在编剧刘珂看来,这部剧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对留学生活的剖析和呈现,更深入地探讨了家庭教育方面的种种问题。

在写这部剧之前,刘珂不仅从一些纪录片中找寻灵感,还多次实地走访调研,对留学生人群进行采访,收集了很多真实案例,作为这部剧的素材使用。众所周知,该剧部分剧情源自于导演姚晓峰的真实经历,“剧中黄小栋因突发意外错失了去理想学校面试的机会,这部分剧情是在导演的亲身经历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编剧刘珂表示,目前播出的剧情中每个人物的经历,都是有出处和原形可循的,“这些经历所不是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但经过我们的艺术加工,将掌握的现实素材进行分类,最终合理融入到现在的剧情里。”

聚焦原生家庭

展现两代人的双向成长

“如果让我给这部剧加一个标签,那我更倾向于教育题材,因为它探讨了原生家庭关系。”刘珂强调道。剧中,从黄小栋、武丹丹、陈凯文和朱露莎四个留学生的人物性格上,都能清楚明显地看到原生家庭的影子:黄成栋的“巨婴式”教育方式让黄小栋心生“逆反”心理,形成了叛逆性格;武翰祥的“放任式”教育方式,无形中让武丹丹丧失安全感,“看似是富养,实际上在时间、经历上的陪伴又很多缺失,从而影响了她的身心健康”;陈凯文和朱露莎则“同病相怜”,“她们在原生家庭所得到的爱,都是有条件的,是一种变相的控制”,但这两人的原生家庭环境又有些微的区别,刘若瑜更倾向于“丧偶式”教育,让孩子按照自己设定的轨迹成长,而朱露莎则要背负起整个家庭的未来,“她父母给她的每一份爱,暗中都是标好价格的,但这个价格很贵,贵到让她不堪承受,最后误入歧途。”刘珂认为,这部剧真正关注的是这些孩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什么样的原生家庭教育会导致孩子在行为上有这样的倾向。”

刘珂认为,这部剧的核心是“成长”。“这部剧里没有谁是完美的,不论是家长还是孩子,他们都始终属于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正如该剧片花中武翰祥的那句,“父母不能为了陪孩子一阵子,而牺牲自己的一辈子,”剧中无论是黄成栋还是刘若瑜,最后都得到成长,他们意识到父母应该放手让孩子独立成长,在照顾家庭的同时,也不要放弃对人生和梦想的追逐。

辩证看待“留学热“

“留学不是教育的终点,而是起点”

《带着爸爸去留学》中,陈凯文和朱露莎因“同病相怜”而走到一起。在编剧刘珂看来,“很多家庭完全忽略孩子适合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也忽略了出国留学具体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甚至还有些家长将留学作为一劳永逸的终点,但在我看来,留学不是教育的终点,而是一个起点。”对此,她表示,“留学热的当下,大家不要盲目跟风,而是要辩证和理性地看待留学这件事。”

在采访中,刘珂还呼吁观众,“希望大家把关注点放在‘带着爸爸’四个字上,而不单单关注‘留学’,这四个字传递出了一种不同寻常的原生家庭模式,它提醒我们这部剧所探讨的题材范围是家庭教育。”在她看来,理想的亲子关系建立在父母双方人格独立的基础上,“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父母在孩子的身边,以一个独立人格的形象,这种存在本身对孩子就已经是一个最好的导向。”

编辑 林捷兴

(作者:读特记者 张锐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