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百姓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深圳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幸福察隅
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 肖意 许依妍 陈震霖
2021-05-31 07:50

“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

走进有着“西藏小江南”之称的察隅,路旁的宣传画直抒胸臆、振奋人心。

与宣传画相映照的,是察瓦龙乡、古拉乡等乡镇相继建成的处尼村、沙堆村等小康村,是红门白墙青瓦、整洁漂亮的藏式民居,是居住其中其乐融融的村民们……

彻底消除绝对贫困,大力推进兴边富民,有序实施乡村振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精神,以及省、市部署要求,多年来,深圳市援藏工作组齐心协力、接续奋斗、久久为功,紧密结合地方实际,把脱贫攻坚与兴边富民、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三位一体”稳步推进,在新起点上推动察隅欣欣向荣、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要把援藏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在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改善民生福祉、发展特色产业上。”深圳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组组长、察隅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刘珍春表示,第九批援藏工作组进入察隅近两年来,按照“察隅所需,深圳所能”的原则,深入调研,科学谋划,精心实施援藏项目,为幸福察隅建设贡献深圳力量。

易地搬迁,搬出幸福新生活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

经历3次搬家后,今年春节前,党安扎西一大家子终于住上了安全舒适、宽敞明亮的两层楼房。

“易地搬迁搬出了好日子。”在自家院子里照料着菜地的党安扎西开心地说,“作为村干部,能在这里照顾好小家,服务好大家,这样的日子很幸福。”

这是记者日前在察隅县上察隅镇岗藏村看到的温馨一幕。

藏族小伙儿党安扎西今年30岁。搬来岗藏村之前,他住在察隅县东南部的察瓦龙乡,家安在怒江大峡谷一座名叫“巴山”的山腰上。

“一到下雨天,我们都不敢在房子里住,常常跑去别人家借住。有一次,我眼睁睁看着房子被泥石流冲走。”党安扎西告诉记者,每到雨水季节,泥石流、滑坡频发,村里人忧心忡忡。

实施易地搬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党安扎西一家,是深圳市援藏工作组大力推进的竹龙巴易地搬迁项目受益者。

“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深圳援藏工作组帮助我们搬到了这么好的地方,住上了这么好的房子,孩子上学也很方便。”党安扎西的母亲白珍今年49岁,说起如今的生活,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在宽敞院子里陪小孙子嬉戏,在二楼阳光棚侍弄花草……记者“串门”时,党安扎西邻居、52岁的江安拉姆正享受着天伦之乐。

搬迁前,江安拉姆住在离古拉乡20公里的察空村。那时,去一趟乡里,村民只能骑摩托车翻越雪山。沿途悬崖峭壁,一下雨,行路难。

“早上还有这条路,下午可能就没了。”江安拉姆说,由于交通不便,当地人都是用木头盖房子,不仅火灾隐患大,人畜混居也不卫生。

同行的刘珍春告诉记者,作为第九批援藏工作组在该县首个项目,竹龙巴易地搬迁项目共建设住房59栋,同步配套“水电路讯网、科教文卫保”等基础设施,打造现代新农村。

该项目去年底建成投用。察瓦龙乡、古拉乡两个乡镇的59户、326名群众,如今全部住进了边境小康村——岗藏村的新家。

“这里为每个居民提供1.5亩的耕地,兴建猪舍,帮助搬迁群众发展养殖产业。”

深圳市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察隅县住建局副局长范艳坤高兴地说,新家毗邻G219国道,交通便利、土地肥沃,幸福新生活在向村民们招手哩。

兴边富民,村民们致富思路打开了

沿着G219国道,我们来到了深圳援建的另一处边境小康村——桑曲河畔的雄久新村。

房顶上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村民们灿烂的笑脸……过去住着木板房的37户村民,如今在这里居住已满一年了。

“大家越住越喜欢,愿意在这里世代定居。”察隅县扶贫办专业技术人员、驻雄久村第一书记蔺富国告诉记者,村里正积极发展旅游、种植、养殖等产业,让村民们既安居又乐业。

位于察瓦龙乡的处尼村,是深圳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组推进和建设完成的9个小康村之一。

修到家门口的水泥路、文化广场、便民超市、村民议事室、家家户户自来水……走进处尼村,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让人眼前一亮。

“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改善了,村民们的致富思路也打开了。” 察隅县扶贫产业项目干事曾海波高兴地说,近年来,在援藏工作组推动下,处尼村“两委”班子成员与西藏农牧学院驻村工作队加强交流,提出“补短板、促发展”思路,组建农村合作社,成立农副产品公司。如今,仙人掌果酒和山野核桃炼油已进入批量生产,普尼组天然高山牧场牛羊马等家畜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

小康村的幸福生活,在不同地方精彩上演。

上察隅镇巩固村易地搬迁项目现场,机器轰鸣,一派繁忙景象。

“项目一期整体进度已完成85%,预计7月20日全面竣工。”承建方、林芝市路桥建设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唐代成乐观地告诉记者。

据范艳坤介绍,巩固村易地搬迁项目计划搬迁76户、395人,涉及地质灾害频发的古拉乡、古玉乡、察瓦龙乡10余村有意愿搬迁的群众。一期工程正在装修施工,预计今年8月份全面竣工后,可搬入群众27户、141人;二期工程计划今年6月底开工建设,力争明年6月底建成并完成搬迁工作。

“要让老百姓不仅搬得出,更要留得住、能致富。”刘珍春说,援藏工作组积极引导村民发展养猪、茶叶种植等产业,增加爱国守土、固边兴边的力量,真正实现兴边富民,繁荣稳定。

乡村振兴,把察隅猕猴桃引入大湾区市场

下察隅镇夏尼村,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猕猴桃种植村。

猕猴桃产业,是察隅县政府和深圳市援藏工作组重点扶持的产业扶贫项目。

“很多人当初都不看好,觉得在高原上种植猕猴桃不可能成功。”夏尼村村民、僜人阿珍说,在深圳援藏干部请来种植专家到村里开办培训班后,她主动说服了家人,将家里30多亩玉米地改种猕猴桃。2019年,阿珍种的猕猴桃首次挂果,当年收入近10万元。在阿珍带领下,夏尼村家家户户都种上了猕猴桃。

“今年,夏尼村黄心猕猴桃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上去了,逐渐实现优质化、品牌化,竞争力逐年增强。”

深圳市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察隅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晖告诉记者,预计察隅县今年全年猕猴桃产量达400吨。

“援藏工作组广泛利用线上线下各种渠道,积极宣传推广察隅猕猴桃,着力将其打造成名优农产品品牌,拓宽销售渠道,把察隅猕猴桃引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刘珍春说,茶叶也是察隅县群众致富增收的新产业。目前,全县种植茶叶2.2万亩,打造茶叶种植基地34个。

雪山下,察隅农场,茶农们在整齐的茶垄里采摘嫩芽。

“茶产业发展方面,我们与华南农业大学联合开展了察隅县首届茶产业培训班,培养了第一批本地茶产业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王晖说,工作组从茶苗培育、标准化示范茶园建设、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品牌市场推广等方面发力,积极推动察隅县建立完整茶产业链。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果园茶园,都是致富乐园。

兴边、富民并进,文旅、农旅结合,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察隅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原标题《让老百姓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深圳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幸福察隅》)

编辑 (冻结)许舜钿审读 刘春生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李林夕
(作者: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 肖意 许依妍 陈震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