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深圳建市40周年,在这样的历史节点,当我们回顾和纪念深圳美术事业的发展历程时会发现,在20世纪的80年代,全国众多的美术名家为特区初期的美术事业建设做出了特殊的贡献。著名国画大师宋文治就是其中一位。
宋文治
今年恰逢宋文治诞辰100周年,由关山月美术馆主办,宋文治艺术馆和深圳画院协办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宋文治先生诞辰100周年深圳特展”于5月25日在关山月美术馆开幕,展至7月10日。
宋文治 百花争艳庆回归-花卉 54cm×38cm 1996年
宋文治于1919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省太仓县城厢镇。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毕业。曾在太仓、安亭从事美术教育达16年。在这期间,他利用工作之余,学习研究中国山水画技法,又先后拜上海山水画名家张石园、吴湖帆先生为师,并得到当代著名画家陆俨少、朱屺瞻的指导,为传统山水画技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57年江苏省国画院筹备成立,宋文治调到画院,先后任院长秘书、副画师等职。1977年任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江苏分会副主席,江苏省政协常委,江苏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江苏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江苏省文联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南京大学教授,第四、五、六届全国文代会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9年8月10日,宋文治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1岁。
此次展览在展示宋文治艺术的同时,引入丰富的图片、信札、文献及影像资料, 重忆宋文治在特区早期美术发展时期所做出的关注情怀和特殊贡献,寄托我们对其积极参与深圳美术事业的缅怀。
传古鼎新 自成一派
宋文治 广州造船厂 40cm×28cm 1960年
此次展览共展出宋文治所创作的四十多件精品,这些作品主要展现宋文治艺术从“中年出新”到“老年求变”的创作轨迹及艺术面貌。
尤为值得一提,此次展览重在探讨于时代变革中,特别在20世纪50—60年代新山水画的崛起中,“宋家山水”样式和内涵在时代中获得了发展的契机。无论从早期的浅绛画法还是到中年的“新国画“及晚年泼彩山水,在师古人、师今人和师造化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绘画语话体系,历经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不懈反思,与时俱进的宋文治艺术在丰硕的创作中逐渐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宋文治 山川巨变 77cm×98.5cm 1960年
二十世纪的山水画经历了不同于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发展过程。在历史的演变和时代的推进中,我们看到了宋文治为艺术艰难跋涉、奋力前行的坚毅足迹。与此同时也看到了他描绘的一幅幅瑰丽多姿的画卷,接续了文化正脉,留下了时代笔墨。
宋文治的山水画在“四王”的基础上,受到吴湖帆、朱屺瞻、傅抱石、陆俨少等人的影响,反映出转益多师的特点。他的绘画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他的画内敛而不张狂,具有传统文人画从容雅逸的品格。
直到晚年,宋文治开始了以泼彩法入画,在严谨的法度中融入了许多偶发性的生动效果,画面从此氤氲弥漫、色彩斑斓,其个人风格亦从此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宋文治晚年的变法,在个人风格中增加了丰富性的笔墨语言,使“宋家山水”的面貌进一步得到确立。
德艺双馨 人如其画
宋文治 小鸟天堂 62×90.5cm 1979年
宋文治山水画历经五十年的发展,他以巨大的艺术勇气和作为,矫矫不群,自成一格,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画创新发展的一位开拓者和引领者。以他们为代表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老一辈艺术家所奠立的山水画范式,不仅改变了传统山水画的审美理念、表达方式,而且深刻影响此后的山水画发展,直到如今。
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深圳市文联名誉主席董小明认为,宋文治是当代中国山水画大家。在金陵画派诸家之中,宋老独树一帜,他精研传统,关怀时代,贴近生活,以谨严而俊逸的笔墨,描绘钟灵敏秀之江南造化,创造了山水画艺术中不与人同的美学境界,而将永载中国山水画史册。
宋文治 幽涧图 38cm×45cm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在董小明眼中,宋文治不仅个人艺术造诣深厚,是一代宗师,而且宋老也是美术教育家。“他青年时代从事美术教育,之后一生都如老师一样关爱、提携后学,诲人不倦,得宋老教益的画家众多,我亦是其中之一。宋老是美术事业家,他协助傅抱石先生创建了新中国著名的美术创作机构——江苏省国画院,宋老卓越的艺术管理才能,在美术界有口皆碑。宋老还是美术收藏家,出于对传统之景仰而孜孜以求,他为搜集和保存中国绘画艺术精品的工作付出心血,宋老的辛苦造福于后人。”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关山月美术馆研究收藏部副主任陈俊宇表示,宋老人如其画,在他身上既可以看到传统文人的情趣,又能体现现代艺术家的气度,他一直教学生“为学必尽共极、为事必尽其全”,所强调的是艺术本体和社会功能兼容并重的发挥。正是有了这样襟怀,无论是在太湖望云,还是在蛇口看海,他都一样感受到时代的脉动。
情系鹏城 春潮逐浪
此次展览另一重要版块在于梳理了宋文治这位的德才兼备的国画大师与深圳的艺术缘分。
宋文治 黄山石筍峰 27.5cm×38cm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宋文治对南方广东地区的关注始于20世纪的60年代。他在1960年参加江苏国画院组织的行程二万三千里的写生活动中,经过广州之时就创作了《广州造船厂》,其罕见地运用山水画技法娴熟地表现现代工业题材,在此作中既可见作者处理新事物入画的能力,也展现作者对于中国画表现语汇的创新、以及提炼新的意境的美学格局。更重要的是于此作中可感受宋文治在广东激发了良好的创作心态和对新时期国家建设的美好憧憬。
1978年秋,宋文治来广东参加美协组织的一次活动,但始料不及的是此行经广东领导的介绍,他来到了尚是边陲之地的深圳。深圳因而迎来第一批美术界客人,他们是吴作人、谢稚柳、亚明、宋文治等人。宋文治从此和深圳展览馆(深圳美术馆的前身)诸位同行们结下了难得的友谊。自此,深圳早期步履蹒跚的美术事业,有了宋文治往来匆匆的身影。
1978年由宋文治推荐的“江苏省、上海美术作品联展”赴深圳展览馆展出,第一次把江南文化气息带到这个边陲小镇;他和亚明、魏紫熙合作《黄山松云》相赠;1979年的春天宋文治作为当时中国画坛的中坚力量应广东省政府之邀在粤参观创作,为广州市珠岛宾馆创作了《小鸟天堂》等大幅作品;1981年深圳博雅画廊成立之时,他和亚明亲来道贺,并作画留念。
1980年代,特别是特区的建立,改革开放呈现的时代朝气、这种希望之光,无疑更加吸引了宋文治的热情关注与重视。他开始自发地以自身的能量向全国美术界介绍深圳的美术事业,不断地介绍优秀的美术家来深展览,并不计得失参与博雅画廊的业务等等。
宋文治 江南春朝 67cm×49cm 1962年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这个新兴城市逐步迈入成熟之时,1987年宋文治决定在深圳碧波花园买房安居,并自名其画室为“碧波居”。自此,他每年有一段时间都在深圳度过,在深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之余也积极参与深圳日益成熟的美术活动,开拓正在成长中的美术园地。
如1991年元旦在深参加陆俨少作品回顾展;1992年在深圳参加深圳画院主办的深圳国际水墨画展开幕式;连续几届的“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城市山水画研讨会”等,只要是深圳方面的邀请,他不顾年迈都欣然参加,深圳美术事业的建设更是牵动宋文治的心。他看着深圳画院的建设模型,创作一幅想像中已落成的《深圳画院》,在1996年应香港回归庆委会之请,创作了《海棠花》及书法各一幅参加《百花争艳庆回归》的活动。
到了1997年已是79岁高龄的宋文治应邀为五洲宾馆完成丈二大画数幅。如今,宋文治先生在深的足迹和作品已为深圳美术发展史的独特记忆,从而展现了一种城市文化的温情和内驱力。
在陈俊宇看来,我们对宋文治艺术的阅读,对宋文治深圳情缘的了解,既能让我们感受现代美术史的发展,也可让我们重温改革开放的时代气息,这更是我们对深圳建市40周年奉上的一份礼物。
编辑 李林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