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卧虎玉雕艺术作品《藕花深处》荣获在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金奖。
袅袅的烟气之中,或一朵朵云白的荷花,或一株株银黄的莲蓬,逶逶迤迤,组合成一湾梦境般的荷塘……藕花深处,乘坐一叶小舟的少女,微微颔首,荡漾着青涩的静美……
《藕花深处》(局部)
别误会,这不是一幅画,也不是一个影视场景,而是一组玉雕:用整块独山玉雕成水槽式底座,由46个糖白玉(和田玉)精雕的荷花、莲蓬、人物错落有致地组成,姿态各异的每一朵荷花、每一株莲蓬,都巧妙地结合了和田玉的糖色和白色雕刻,同样结合糖白玉的色彩特点雕刻的乘坐一叶之舟的少女,含蓄地呼应了莲花由出水、含苞待放、盛开再到莲蓬的生命历程,藕花深处,豆蔻情怀,有机地展现出青春期少女纯情而又多愁善感的意境和氛围,堪称是伊人纯真年华和对美好未来无限期许的完美具象体现,这无疑使得具有七千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玉雕文化开启了创新的征程……
《藕花深处》(局部)
就如同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人人称颂一样,真正富于创新特质的艺术佳作,无论是专家、行家,还是普通的观众,都会众口一词地点赞。5月19日,在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文博会”)上,由深圳市碧和园珠宝创意有限公司展出的、青年玉雕艺术名家孟卧虎雕刻制作的玉雕艺术作品《藕花深处》,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金奖!
本届文博会上,《人玉相知——孟卧虎玉雕艺术展》吸引了各界观众。
在本届文博会上,位于深圳市会展中心9号馆的《人玉相知——孟卧虎玉雕艺术展》赢得了行业内外的广泛赞誉。从2019年5月16日到20日短短5天的时间,不足40平方米的展区,接待了近八千位玉雕艺术行家、爱好者和观众,展出的40件玉雕艺术作品,带给人惊喜不断的新的视觉感受。而孟卧虎亲自设计、布展的小小展厅,也因其别具一格,简洁清雅,荣获了本届文博会优秀展示奖。
青年玉雕大师孟卧虎
孟卧虎是中国当代玉雕艺术的重要探索人物之一,其多年来坚持不断地探索与追求,已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赋予了玉雕新的生命。苏州玉雕界第一个在中国美术馆办展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雕界泰斗蒋喜先生表示,孟卧虎的玉雕作品具有很好的审美意识,文化韵味独特,不可多得。
装置性摆件《如期》
装置性摆件《暮朝-盼》
装置性摆件《般若》
装置性摆件《寂边》
《人玉相知——孟卧虎玉雕艺术展》展出的40件创意玉雕作品,其中13件是装置性摆件,18件木框玉画,9件小挂件。第一次参加文博会的孟卧虎对自己荣获金奖没有太大的喜悦,他说,《藕花深处》耗费了他半年的时间苦心设计而成……
木框玉画《心语》
谈起自己的玉雕艺术作品,孟卧虎对展出的18件木框玉画情有独钟,这些木框玉画也是他变废为宝的得意之作:“每一块天然的玉石料都有令玉雕师头疼的瑕疵和杂质,有时,如果将玉石的瑕疵和杂质全部除去,扔掉,一块玉石就只能雕成小件,很浪费,也很可惜,我就琢磨着,怎么能把我所买到的一块块玉石原料充分利用起来,从事玉雕当然要先了解玉文化,最重要的是要结合玉石本身的材质去研究,这天地造化的精华必有其独特的天然美,当我拿到一块玉石时,我发现有太多的惊喜,每块玉都有一种独特的气质。
木框玉画《雾行》
“我觉得,玉是有生命的,就如人一样,有温润的也有刚强的;有灵巧的也有朴实的......有的偏向轻盈,有的偏向厚重......在传统玉雕理解上的‘杂质’或许正是这块玉的特点所在,每一块色泽变化都蕴含着无限的内涵,特别美妙。所以,我就尝试着以各种形式和手法,先做大件造型,又做意境小件,又反过来组成创意化的大件作品......
木框玉画《蜕生》
“每件作品从解读玉料,开始画设计稿,到做泥稿,到开始雕玉等反反复复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亲手制作,手法相对灵活,随着雕下去,每一层玉都可能有色泽纹理的变化,需要灵活调整,每次雕刻时,我其实是在和玉石做交心的朋友,熟知它们每一条纹理,每一块颜色,千方百计把它们融入自然,回归自然。
木框玉画《幽独》
“这些木框玉画,原石料都有传统雕刻必须舍弃的瑕疵和杂质,我把大自然的颜色和玉石的瑕疵和杂质结合起来,倾注进自己的艺术思想,做成自己内心追寻、喜爱的意境,就像这幅《幽独》,我将这块并不是上好翡翠料儿上凌乱、不规则的撒金黄处理成秋天微黄的树冠,设计一个纯洁的少女在树下凝望,似乎就成了一幅画,但就算雕成了艺术作品,由于这块翡翠料本身不是晶莹剔透的那种,有些黯淡,不引人注目,所以,我就为她设计了一个红木框,红木框里再设置一处光源,这样,就把这件作品的美完全突显出来了……这18件木框玉画作品都是这个创作思路。”
木框玉画《芳华》
孟卧虎介绍道:光是木框里的光源,他和工作室的伙伴们就试验了两年多,最终才解决了光源导致木框发热的问题。他们还将这设置了光源的木框申请了专利……
《人玉相知:孟卧虎玉雕艺术展》展出的部分小挂件。
孟卧虎说,作为玉雕师,要充分尊重每一块玉的自然属性,去和她做朋友,试着去读懂她,把我们的生活感受和个人情怀与玉相融合,这样雕出的作品才是有生命的。作为一个玉雕艺术探索者,应该把玉与自己的内心结合起来,尊重自然,尊重文化,也要尊重自己的内心。在玉雕艺术创作中,我试着去接近玉,理解玉,把我自己与玉全然地融合起来。人知玉,玉也承载着人的情感,人玉两相知,才是玉雕的最高境界!
编辑 刘桂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