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 | 边际视角与经济解释
王兴康
2019-05-14 09:01

交换环节较多,交换物品质量难以识别的场合下,运用市场价格机制的代价较大。在这种约束条件下,企业组织方式替代市场组织,往往能够节省制度费用。

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中提出了钻石与水的悖论:钻石的用处极小但价格昂贵,生命必不可少的水却非常便宜。

亚当·斯密的年代还没有边际的概念,从边际角度看,并不存在悖论。试想你有1000元钱,以1元接着1元的方式购买物品。因为水对生存必不可少,第1元你会用来买水,第2元会用来买水,等等。随着购水数量增加,每元钱购买到的水,对你的使用价值下降,到了比如第500元,你会想是不是将余下的钱用来买点钻石。

经济学上把一个变量变化引起另一个变量变化的过程称为边际变化。比如你吃第1个包子得到的效用,就是第1个包子的边际效用,吃第2个包子得到的效用,就是第2个包子的边际效用。随着所吃包子数量增加,每个包子的边际效用减少。

理性人会在边际上进行比较,选择边际效用较大的物品。比如家庭妇女前去农贸市场买菜,她逛了一圈,花30元钱购买了2斤青菜与1斤排骨。在她心目中,这次购买的2斤青菜与1斤排骨的效用大于30元钱带来的效用,也大于其他任何物品组合带来的效用。

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代价增加,选择意愿下降;代价减少,选择意愿上升。除了直接比较单位资源带来利益大小进行选择之外,约束条件变化引起利害变化,也会导致选择行为变化,这是边际概念更加重要的用途。

例如乡下房子一般比较低档,价值较小,大城市房子一般比较高档,价值较大。这是为什么?

一般来说,大城市的土地价格高于乡下土地价格,假定两者分别为每平方米1万元与1000元,每平方米两者相差9000元。如果城市中建造每平方米9000元的房子,那么,每平方米分摊的地价之差为1元,如果建造每平方米1000元的房子,那么,每平方米分摊的地价之差为9元。建造高档房子分摊到的地价之差较低,所以,大城市往往建造高档房子。

此例中,城市与乡下地价差异是不同的约束条件,从而引起建造高档与低档房子代价不同,导致城市建造高档房子的行为。

传统经济学或者说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是高效配置资源的手段。既然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能够引导资源使用与收入分配,那么为什么还会存在像企业家指导,这种以“看得见的手”指导资源配置的企业组织呢?

经济学家科斯认为运用价格机制也有代价,如果使用企业管理机制的代价小于价格机制的代价,那么,理性人会选择企业组织。反之则反是。

具体来说,当市场交换的物品种类、次数较多时,运用价格机制的代价较高。比如秘书的工作种类繁多、数量繁杂,所以,很少对秘书的每一项工作例如打份文件、泡杯茶之类直接定价,而往往采用月薪之类间接定价的方式。

又比如对付未来不确定性的能力,事先很难定价。比如预测消费者未来需求、预测市场未来需求,这种能力难以事先识别。在温饱尚未解决之际,企业生产食品、衣服,会有大量消费者前来购买。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随着收入增加,消费者喜欢什么物品,很难事先预测。对这种能力只能间接定价,就是先给工人固定报酬,然后按照将来市场行情,把产品销售收入减去工人报酬的剩余部分给予企业家。

也就是说企业家才能是对付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包括未来消费者需求、未来技术运用、运营管理方式等等。这种能力难以事先度量,难以事先给予一个明确的价格,直接运用价格机制代价较高。为了节省度量费用,人们选择了企业这种间接定价的组织方式。

交换环节较多,交换物品质量难以识别的场合下,运用市场价格机制的代价较大。在这种约束条件下,企业组织方式替代市场组织,往往能够节省制度费用。

无论直接比较单位资源带来的利益大小,还是比较不同约束条件下面临的利益变化,从而引起选择行为变化,都是从边际角度预测与解释现象,这是经济学最重要的视角与方法。

(作者系经济学者)

编辑 陈冬云

(作者:王兴康)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