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与辨 | 未来高考将有哪些新趋势?
深圳特区报
2019-05-14 08:41

漫画:颜庆雄

■ 主持人:王玥

■ 嘉 宾:

刘国强(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

刘业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日前,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8省份公布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加上2014年上海、浙江率先进行首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以及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和海南4个试点省市启动改革,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4个省市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这些改革透露未来高考哪些新趋势?

录取依据的调整体现了综合素质考察的方向,试图避免过分倚重高考统考成绩“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主持人:14个高考改革省份都提出在招生中坚持“两依据一参考”:以高考统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依据,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取消一本、二本批次录取,您怎么看?

熊丙奇:高考改革实行“两依据一参考”,把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校招生,是为了促进中学教育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但社会也存在综合素质评价会不会走过场的担忧,如果只是参考,高考录取就按3+1+2科目总分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就可能变为形式主义,不被认真对待。为此,必须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这一改革在浙江、上海、广东已经推进,即“三位一体”招生,应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

而取消高考录取批次的改革,主要目的是消除高校的等级身份,促进高校平等竞争,也扩大学生的学校选择权。这一改革已经在广东推进,广东2018年已经取消本科一本、二本录取批次,融合为本科批次,在取消高考录取批次后,中学要加强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学生和家长在选择学校、专业时,要关注学校的办学特色和质量。

刘国强:我非常认同新方案体现的这些基本理念:打破单纯依靠高考成绩这个单一标准,对学生素质作综合考察;打破文理分科的限制,实现文科科目与理科科目的多重组合;打破学校等级批次,招生专业优先;增加学生的选择权,使学生实现个性化、差异化的发展。

但这些理念的实现需要很多条件,如何落实需要更深的思考,比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如何测试?会不会变成第二种高考?而取消一本、二本批次录取,无法在短时间内打破高校间的等级格局。学生虽然在选择高考科目上及其入学后的相应专业上有优先性,但中学课程科目与大学专业学习之间差异巨大,中学生未必能对专业选择的意义有所认识,这些问题的解决是无法一步到位的。

刘业进:这是录取依据调整和录取院校档次调整的新规定。第一,录取依据的调整体现了综合素质考察的方向,试图避免过分倚重高考统考成绩“一考定终身”的弊端。这一调整的思路基本正确,但考虑到中国社会的信用现状,有必要慎重考虑“两依据一参考”中三个依据的权重设置。笔者认为,在改革初始阶段需要观察,权重设计时,第一权重是高考统考成绩,这是由改革开放重开高考录取以来的高考信誉决定的;第二权重才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第三权重是综合素质评价。

这一方案旨在打破传统的文理分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考试科目

主持人:此次8个省份改革方案明确:自2021年起,普通高考考生文化课总成绩将由“3+1+2”组成。(“3”为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所有学生必考;“1”为首选科目,考生须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物理、历史科目中选择一科;“2”为再选科目,考生在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个科目中选择两科。)您如何评价?

刘业进:这是“考什么”方面的调整。这种调整的思路是兼顾选拔性考试要求和显示学生自身擅长。这种调整的确做到了兼顾选拔性和显示考生擅长,但制度设计过于复杂,最好的简化方式是“必考+选考”组合,例如3+2就是一种体现选拔性和显示考生擅长的组合方式。重点不在于如何显示学生的擅长,而在于“高考作为国家考试”的稳定性。

刘国强:这一科目方案由原来的3+3修订而来,增加了中间的二选一环节,使方案组合由20种减少为12种,但与固定的文综、理综考试相比则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这一方案旨在打破传统的文理分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考试科目。我认为这一方案是相对而言的最优方案。物理与历史的二选一既强调了文理基础科目的重要性,也减少了选择的不确定性,有利于学校组织教学。但这一方案的落实,对学校来说仍然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学校需要打破原有的课程安排与班级管理模式,探索多校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这一模式下,选课走班将成为教学组织的常态。

熊丙奇:3+1+2和此前3+3方案有所不同,是这8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推出的因地制宜的高考改革方案。与3+3方案相比,3+1+2方案,减少了8种组合,规定学生首选一门物理或者历史,再4选2,解决了3+3方案弃考物理科目的问题。但是,要落实3+1+2方案,还是要提高高中办学标准,加强师资建设、课程建设,不然,3+1+2方案,很可能在落实时,进一步打折,很多学校无法推出12种组合,只能开出五六个组合。另外,也要加强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结合本人的兴趣、能力,根据大学专业招生提出的选考科目要求,理性选择科目,避免功利选科和选科博弈。

学校、学生、家长、社会都需要转变教育观念,不能以功利的态度,对待高考改革

主持人:高考改革意味着什么?新的变化又会给不同阶段的学生带来怎样的影响?

刘业进:这种改革一旦推出,肯定对高中二年级、一年级以及高中以下学习阶段的学生产生仿效效应。毕竟,“考什么,学什么”是任何选拔性考试不能避免的特点。高考就其性质而言,就是选拔性考试,要考虑稳定性,使考生有一个稳定的预期,便于早做准备。

熊丙奇:高考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打破一考定终身,扭转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倾向,引导基础教育多元办学,重视学生的个性、兴趣培养和发展。要达到这样的改革目标,一方面,需要在科目改革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录取制度改革,尤其是加大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的力度,如果只有科目改革,而没有录取制度改革,或者录取制度改革力度不大,那么,就无法扭转应试教育倾向。

另一方面,则需要学校、学生、家长、社会都需要转变教育观念,不能以功利的态度,对待高考改革。针对3+1+2给学生扩大的选择权,学校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学会选择,而家长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兴趣。当然,这不能只在进入高中阶段才考虑,培养学生个性、兴趣,应该从小学,甚至在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因此,这是系统性改革。

刘国强:高考改革的直接含义是人才考核方式的改革,但它有着深刻的蕴含。它是对当前的基础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反思,对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都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它既意味着寻求更为公平合理的考查学生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方式,也意味着某些当下的变化性和不确定性。因此,这些新变化给不同阶段的学生将带来不同的影响。从当下看,这一改革对学生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如何针对新的变化进行备考。学生需尽快选定科目,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编辑 陈冬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