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南科大化学系副教授徐晶课题组频频在顶尖科学期刊上亮相。Nature旗下的顶级综述期刊Nature Reviews Chemistry(《自然综述-化学》)发表了徐晶课题组题为“Innovation in protecting-group-free natural product synthesis”的文章,这是该刊自2017年1月创刊以来首篇来自于中国有机化学研究团队的文章,而国际顶尖期刊《美国化学会志》也发表了课题组在天然产物全合成领域的最新进展。在这些文章的作者栏目中,都有该校2015级本科生的名字。
左起:陈放、富贺一飞、蒲凡、赵同昀、田沛林、徐天越
来自徐晶课题组的好消息还不仅于此。这个学期以来,徐晶课题组的6名2015级本科生全部拿到了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的offer,陈放、徐天越、富贺一飞、蒲凡、赵同昀和田沛林将分别前往美国Scripps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达特茅斯学院、香港大学、印第安纳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被同学们称为“学霸课题组”。
走上学术之路源于真正的热爱
在南科大,学生自大一起就有机会进入实验室进行研究。本科期间,六位同学前后加入了徐晶课题组,在其中参与最前沿的科研实验。同学们表示,出于发自内心的热爱,他们选择了化学这一方向。“化学这门学科其实挺难学的,能够支持你在化学这条路上走得足够远的唯一理由只能是真正的热爱。”徐天越说。
事实上,6位同学很少有一起合作做一个项目的机会。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是以两人或三人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有时,徐晶还会让他们之间展开“比赛”,看他们哪个小组能够率先合成分子。
徐晶与同学们在实验室
同学们眼中的导师徐晶严格而亲切,每半年,徐晶都会对他们进行一次长达四小时的专业理论内部考试,督促他们学习;平时,导师给予他们耐心的指导,在学习之外,他们经常长聊关于人生方向与职业发展等问题,让同学们得以找准方向,专心前行。
并非所有人的学术之路都一帆风顺。由于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等原因,蒲凡大一时的成绩并不理想,徐晶作为他生活导师,不断地给他指导与鼓励。当他抱着试试的态度询问徐晶老师能否进入他的课题组时,徐晶欣然同意。调整了学习方式的蒲凡进入大二时奋起直追,同时在徐晶课题组积累科研经验。他先后尝试了天然产物全合成和药物化学这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并选择了药物化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获得了香港大学的offer。
为完成实验两次改签回家机票
四年里,6位同学有了显著的成长。从慢慢地学会进行一些简单的反应,到开始合成一些简单的分子;从学会理论知识,到熟悉实践操作……不断的日积月累,最终获得了喜人成果。
陈放从大一时就加入课题组,一开始只能打打下手,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但他每件事情都踏实去做:“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进实验室连基础性工作都做不好,以后还能够做什么?”一步一步的扎实向前迈进,使得他大三、大四时能参与到重要科研项目中,并在国际顶级期刊《德国应用化学》和《自然化学综述》上发表成果。
在实验室里,不难看到田沛林奋战到深夜的身影。蒲凡则表示,化学实验在于尝试和不断探索,如果一种方法不行,就用不同方法多试几次,不要轻言放弃。在去年的一个高度复杂的二萜分子的高效合成研究当中,赵同昀投入到了一个关键问题的攻坚当中,为此不惜两次改签暑假回家的机票,最终帮助团队及时完成该成果。
实验技巧与科研经历为他们的学业履历增添了一抹亮色,这也是学生们获得国内外知名高校青睐的原因之一。他们提及,南科大时常邀请国内外的专家与“大牛”来校做学术报告,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与良好的交流平台。富贺一飞在一次讲座后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超分子领域“大牛”Jonathan Sessler教授交流,得到教授的认可后奔赴美国,在一个不同研究领域的课题组呆了半年,从而确定了他未来发展的方向。
编辑 赵偲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