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家姚关荣(1936-2021)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成立后培养起来的音乐家之一,他才华横溢,属于新中国第一个黄金一代成员。由于自1961年起,姚关荣主要担任电影乐团指挥,为影视作幕后工作,他的名气远远低于实际成就,不为大众知晓(我们知道的大多只是片名,例如电视剧《西游记》)。
但对老乐迷来说,1978年姚关荣指挥中央乐团(首席杨秉荪)上演的贝多芬《第七交响曲》,为第二年卡拉扬访华做了很好的铺路石。而他此后留下的卡拉扬首体现场乐评也从未过时。
特别是他观察卡拉扬指挥莫扎特交响曲,可谓精准至极,“木管乐器中加倍使用了单簧管和大管,使乐队强奏时增浓了木管中低音区的音量和色调。耐人寻味的是,弦乐人数虽然超过了莫扎特时代的编制,弱奏时音量却很纤细、入微,音色甚至比小型乐队更美、更协调、更柔和,充分体现了乐队高超统一的演奏技巧、默契水平和整体感。”
也难怪,姚老1961年在莱比锡留学期末,被推荐上了魏玛高等音乐学院指挥大师赫尔曼·舍尔欣的高级班深造。
1980年,姚关荣指挥德国科隆广播乐团《与中国相遇》交响音乐会,指挥家卞祖善评论道:“这是中国指挥艺术史上光荣的一页。“事实上,他一直对中国作曲家倾注了很高的热情,包括罗忠镕、吕绍恩、王震亚、王西麟、瞿维以及当时年轻一代的陈怡、周龙、陈其钢等。
1986年,年过半百的姚关荣南下深圳,开创了人生第二个事业高峰,任深圳特区乐团(深圳交响乐团的前身)首席指挥。
深圳特区乐团与深圳特区几乎同时诞生,但那时候大城市乐团尚且没活干,何况人手不足的新兴城市。姚老凭着从北京带来的十多个乐手,加上从广州借调了十多人,与本地二三十人,才组成一个五十人左右的交响乐团。
在姚关荣担任首席指挥的十多年间,他带领深圳交响乐团脚踏实地。于1997年10月首次巡演欧洲,成为第一支登上柏林爱乐大厅的中国乐团,曲目包括《钢琴协奏曲黄河》、《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和西贝柳斯《第一交响曲》,被称为乐团15年来水准最高的一场音乐会。
姚老在录制电影音乐之外,最著名的中国作品唱片是李焕之作曲的《春节组曲》(四个乐章)。我们现在多听到的《春节序曲》即是这套组曲的第一首,其他三首标题分别为”情歌“”灯会“”磐歌“,也都吸收了西北名歌元素,娓娓动听。姚老的指挥从容大气,充满情感。
在姚老的艺术生涯晚期,国内外演出不断,他创作的《第一交响曲”凤阳花鼓“》亦带着对国家的一片赤诚诞生。这部作品献给深交,创作于2017年,将《凤阳花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茉莉花》等主题融入交响乐中,延续了革命文艺传统,民族旋律丰富,调性鲜明,可听性很强。
姚老是新中国历史见证人,也是六十年代青年的一个代表,他们把理想、信念始终放在首位,对国家充满恩情。他说:“写交响乐是我一辈子的愿望,到90岁以前,我再写两部出来。我的理念是,听交响乐,听懂中国,一个就是中国人现在是站起来了,第二,中国人是这么美好的!”
姚老值得我们为他重新出版录音,为他策划展览,鞭策我们将深圳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文化城市而更加努力。
(原标题《艺术评论|姚关荣:卡拉扬访华的铺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