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华是我的大学同学,一个有才华和情怀的人,在其很年轻的时候就是如此了。
那时我们的校区大门前的道路还颇为泥泞。物质上的相对匮乏,并不能抑制、消解我们身上从八十年代延承下来的文化与精神血脉,我们爱诗,爱文学。专业特质与内在的精神诉求契合一致,于是,读文学、读诗也就成了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毕业之后,程华很好地将这一生活方式延续到了自己的工作之中。毋庸置疑的是,她的诗情更浓郁了,诗心更笃厚了,一如她对于日常生活的态度。我们看看她写的《生命咏叹调》:
诗中,有童趣的烂漫,有领略人生风景之后的沉潜,还有其他以诗歌的方式对于世界的种种有痕迹的注释与勾勒,无疑,这都源于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对于生命的“入乎其中”而又“出乎其外”的读解和体味。
诗以言而呈现;言,为心声。读诗、品诗,往往也就是读人,读人心,倾听诗人的心声。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更说,文学是人学,文学是一种生命评价的形式。生命因文学、因诗,而充沛,而丰盈,而绚烂。
在平凡的生活中,愿我们都做一个始终有诗心的人。
诗心在,则诗在。
诗在,则生命在。
生命在,人也就活着;因诗,而倔强、幸福地活着。
(作者为文艺学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