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娃小小年纪就要戴眼镜了!”很多家长都郁闷,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容易被近视“放倒”?事实上保护孩子们的视力,需要全社会多方面综合防控。今年深圳市政府“放大招”,为全市约156万名5-18岁的学生免费筛查近视并干预。4月22日,深圳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心揭牌,四十多家医院共同成立了深圳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联盟医院。
深圳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达50.76%
深圳市疾控中心2017-2018学年常见病检测结果显示,深圳的中小学学生视力不良率达50.76%。其中,小学患病率43.6%,初中75.3%,高中82.9%。而视力不良,90%以上是由近视引起的。学龄段越大,学生们近视的程度越严重。
为了更好的保护孩子们的视力,2019年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就新增了一项:对幼儿园大班、学前班儿童和中小学学龄青少年开展免费近视筛查并干预。项目由深圳市眼科医院牵头,全市妇幼保健体系和疾控体系共同参与。
4月22日,深圳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心揭牌,四十多家医院共同成立了深圳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联盟医院。
从今年9月1日起,由市、区近视防控联盟医院组成的近视筛查队将主动“上门”,进到校园为全市幼儿园大班、学前班儿童和中小学学龄青少年全面开展免费查视力、建眼健康档案。这一部分费用全由政府“买单”。
未来孩子近视加深可人工智能预警
即便筛查出近视的高危学生也别慌,医生还有几招来挽救。
第一步,筛查队会通知近视高危学生到近视联盟定点医院复查,通过医学散瞳验光进一步确诊。第二步,对于近视进展过快的学生,医生还会采用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角膜塑形镜、中医适宜技术等医学干预办法,延缓学生们的近视度数进一步加深。这两部分费用需要家长自掏腰包。
未来,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心还要建立儿童青少年近视大数据平台,孩子们的近视筛查和诊疗结果,家长们用手机就能查到。
此外,中心还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近视防控预警系统。通过人工智能+专家评测就可以预测出,未来几年孩子是否可能发生近视、已患近视的孩子近视度数将可能增加多少。这样,家长们对孩子的视力发展心里有底,能更好地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学生户外活动时间政府给出“硬指标”
但目前不管采取什么办法,近视都是不可逆的,只能延缓近视发生的时间和进展速度。只有改变不良用眼习惯,每天至少2—3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才是近视防控中最重要的一环。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全市、各区两级教育局、深圳市眼科医院和深圳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心共同成立了近视预防干预联合小组,将与各学校签订协议,把近视防治干预日常化。
“2019年要完成我市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率下降1%的目标,任务非常繁重,学校是维护学生视力健康的关键阵地。”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各级学校要将近视防控的知识和技能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断创造和改善基础条件。
比如,对于学生们在校内的户外时间,近视预防干预联合小组就划出了硬指标。活动场地充足的中小学校,老师不能拖堂,每次课间十分钟,班主任或任课老师需带领全体学生到室外活动。活动场地不足的中小学校,建议设置一些户外教学环节,如操场音乐会、户外写生等。
限用电子产品纸质作业时长应超80%
对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近视预防干预联合小组也给出了风险提示。
“儿童青少年的视觉神经还没有发育完善,长时间近距离注视电子屏幕,眼轴增长过快,容易造成近视。”深圳市眼科医院小儿眼科邓宏伟博士指出,家长和老师要谨防电子产品造成的不良影响。
于是,近视预防干预联合小组提出中小学校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纸质作业时长应占80%以上;同时,在校内电子产品设备上安装防沉迷系统,鼓励学生和家长下载防沉迷系统,限制电子产品连续使用时间,以不超过20分钟、累计使用时间不超过1小时/天为宜。
除了制定这些标准外,联合小组还不定期地进到中小学打分,评估户外活动、眼保健操、读写习惯、电子产品使用开展情况。对于防控措施落实到位、评为“优秀”的学校,将颁发“近视防控模范学校”称号以资鼓励。
“以往的经验都证明了,青少年近视防控只靠医生来干预效果没那么好,”深圳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心专家表示,一旦学生高度近视,会有致盲眼病的风险,家长和学校都要意识到这点,以学生的身体为重,而不仅仅是以学习为重。只有“家-校-医”三方联动,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才能保护好孩子的视力。
护眼小贴士
近视不能治愈,但可以预防。儿童青少年如果能养成好的用眼习惯、减少电子产品使用、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完全可以预防或避免近视的发生。
●读写中做到“三个一”:眼睛与书本距离应保持一尺以上、胸前与课桌距离应约为一拳、握笔的手指与笔尖距离应约为一寸。
●每读写40分钟后,休息10分钟。
●在充足的光线下读写,读写使用的课桌椅应和自己的身高相匹配。
●非学习目的使用电子产品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
●每天保证累计2-3小时户外活动。可有效预防近视的发生,抵消长时间读写带来的危害。
编辑 李林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