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作品为读者奉献了一个绚丽动人的爱情故事。作者以真实细腻的笔触、优雅舒缓的叙事风格,为读者还原了北京上世纪80年代初的众多生活场景以及社会精神面貌。”近日,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于晓丹的长篇小说《北京1980》,刘欢、李陀、刘恒等多位文化名家倾情推荐了这本书。
该书不仅仅是一个属于某时某地的爱情故事,也是属于每一个人的青春回忆。一九八〇年代,这是封闭的年代,又是开放的年代,爱情、友情、才情在这里倾泻、交错,而后撕裂。刚入学的大学生正文在哥哥意外离世后,悄然间对哥哥的疑似恋人产生了复杂情愫,而毛榛的若即若离,谭力力的温暖陪伴,让他在爱与被爱之间徘徊,最终随着她们的离去而从青春的幻梦中醒来。
萌动、迷惘、热烈、疼痛……在80年代斑驳的底色中,一切渐渐消逝,又一直如此清晰。《北京1980》塑造了多位极具深度的女性形象,对青春与精神的书写、对人性的剖析都有着那个年代独特而绵长的气息,纯粹又忧伤的韵味拂面而来。
“怀旧是一种美好的心灵体验。怀旧需要丰厚的资本,那是一个年代独有的感伤与幸福;怀旧也需要敏感的体验能力——那个诗篇漫卷的年代浮动而来。”音乐人刘欢评价说。
作家李陀则认为,于晓丹《北京1980》是一部不但有特色,而且有相当深度的爱情小说。作家在爱情故事展开的过程中还对故事的环境做了很细致、生动的写实主义描写。八十年代社会生活的侧面在作家笔下被清晰地浮现,像一幅栩栩如生的长卷图画。
著名作家刘恒表示,“《北京1980》写的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也是你我他在冥冥之中共同发出的叹息!我们借作者的笔打开一扇窗,嗅到了人的味道和人生的味道。不免有些伤感,却更加欣然而坦然了。”
“主人公都是八十年代的青年知识分子,一言一行都充满了我想象中的‘八十年代味儿’,能把味道写得这么纯粹,真是太难得了。作者常年旅居国外,对于过往的中国既有记忆,又有距离,所以才能做到静下心琢磨、体味。”作家石一枫感慨地说。
该书作者于晓丹,祖籍山东荣成,生在洛阳,长在北京。写过小说,做过翻译,出版过译著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以及雷蒙德·卡佛的《你在圣弗朗西斯科做什么》《需要时,就给我电话》。
另悉,由《北京1980》改编的电影《恋曲1980》预计在今年上映,这部电影由梅峰导演,李现、春夏主演,《不成问题的问题》原班创作团队共同打造。电影和小说的故事脉络一样,讲述了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北京,几个年轻人各赴人生的故事。
2017年,梅峰执导的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获得第53届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男主角,第29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等多项大奖。此次拍摄《恋曲1980》,梅峰导演再度召集《不成问题的问题》原班主创,力求打造一部高品质的国产艺术电影。
编辑 郑蔚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