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皇岗边检站十二队民警资助两名藏区学子

读特记者 张燕 通讯员 张品一 黄俊生 文/图
2019-04-15 19:33
摘要

4月14日,皇岗边检站十二队的民警们收到了一封来自受资助藏族学生米拉次巴的来信,表达对皇岗边检站民警们深切的感激之情。这是该站十二队全体民警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扶贫先扶智”重要指示精神为引领,情系藏区贫困家庭,倾情资助困难学子的感人一幕。

“你们如黑夜中的星星,让我在黑夜中找到了光明,谢谢你们的资助,让我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我一定会好好学习,担负起家庭责任,将来成为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4月14日,皇岗边检站十二队的民警们收到了一封来自受资助藏族学生米拉次巴的来信,表达对皇岗边检站民警们深切的感激之情。这是该站十二队全体民警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扶贫先扶智”重要指示精神为引领,情系藏区贫困家庭,倾情资助困难学子的感人一幕。

皇岗边检站十二队民警为藏区学子踊跃捐款。

一次谈心谈话 启梦助学扶贫

2018年10月,一名藏族新警向巴丁增被分配至深圳边检总站皇岗边检站十二队工作。尽管深圳的工资相比西藏高出不少,但向巴丁增家中只有父亲一人在村里工作,还有四个弟弟妹妹仍在上学,生活依然较为拮据,向巴丁增每月总会把一大半工资寄回家中贴补生活。

今年二月,皇岗边检站十二队支委班子在与向巴丁增的谈心谈话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希望能够资助向巴丁增的弟弟妹妹上学,帮助他减轻一些家庭负担。但向巴丁增婉言谢绝:“家里虽然不宽裕,但我毕竟已经有了这么好的工作,平时可以多拿出一些来贴补家用。其实,在西藏还有一些更需要帮助的贫困家庭,如果能帮助到他们,藏区人民一定会感激不尽。”

于是,皇岗边检站十二队党支部决定由向巴丁增的父亲协助寻找几名家庭确实困难的藏族学子,并发动全队民警工人开展捐资助学,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实现梦想,待学有所成时,更好地为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服务藏区各族群众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皇岗边检站民警向巴丁增委托父亲将该队民警助学扶贫款送到米拉次巴父母手中。

确定扶助对象 纷纷踊跃捐助

向巴丁增的父亲是西藏昌都类乌齐县的一名村干部,同时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在得知远在深圳皇岗边检站工作的儿子向巴丁增的领导同事们热心扶贫的想法后,他立即翻阅建档立卡贫困户,多次到贫困户家里实地走访。经过深入了解情况,确定了两户特别贫困家庭。

一名是就读于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的米拉次巴,他的父亲因车祸长年瘫痪在床,母亲则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和糖尿病,为了治病家里已是债台高筑。米拉次巴的姐姐曲宗每月微薄的打工收入不仅要补贴家用,还要负担四个弟妹的上学费用,整个家庭举步维艰;另外一名是就读于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次仁巴吉,她姐姐刚毕业还没找到工作,两个弟弟正在读中学,还有一个不足2岁的弟弟,因为其母亲仁卓玛常年疾病缠身,只能依靠其父亲次仁巴珍外出打工艰难维持一家六口的生活。米拉次巴和次仁巴吉尽管家庭贫困,但他们都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考取了大学。上大学的费用对于藏区的贫困家庭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但他们的父母依旧举全家之力供养他们继续学业,希望以此改变家庭贫困的面貌。

4月8日下午,该队在办公室内贴出了一份《藏区助学扶贫倡议书》,民警工人们看到后,反响热烈,纷纷表示要为藏区贫困家庭奉献一份爱心,一些轮补休和临时借调的同志闻讯也通过手机转账的方式进行了捐款。全队32人,共捐款达1.7万余元。

次仁巴吉的母亲卓玛为皇岗边检站民警向巴丁增的父亲献上哈达。

爱心远系高原 温暖学子心田

4月8日,向巴丁增的父亲分别来到米拉次巴和次仁巴吉家,将皇岗边检站十二队民警们跨越千山万水的爱心捐款,送到了他们父母的手中,并转达了远在几千公里外的皇岗边检站民警工人对他们的关心问候。手捧助学捐款,两家人满怀感激地给向巴丁增的父亲戴上了圣洁的哈达,并再三对边检民警工人致以由衷的感谢与祝福。

4月14日,皇岗边检站十二队的民警们,收到了两封受资助藏族学生的来信。次仁巴吉在信中感叹道:“我感受到了你们的温暖,我将会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今后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看了藏族学子的回信,皇岗边检站十二队民警工人都感动不已。这个看似小小的善举,却为贫困学子完成学业架起了一座座爱心桥梁,这份爱心也像种子一样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为藏区的明天播种下了希望。

编辑 曹亮

(作者:读特记者 张燕 通讯员 张品一 黄俊生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