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美茶,精准扶贫扶出一片新天地

读特记者 石义胜 蔡青 文 / 图 / 视频
2019-04-09 09:29
收录于专题:大局
摘要

清明前后,正是采摘春茶的时节。记者近日随深圳市税务局派驻陆丰市城东镇高美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钟林海进山采访,但见蜿蜒的山路两侧,大大小小的茶园星罗棋布,柔嫩鲜绿的茶叶迎风摇曳,三五成群的村民骑着摩托车进山采摘明前茶。

春来欲作独醒人,自汲寒泉煮茗新。

清明前后,正是采摘春茶的时节。记者近日随深圳市税务局派驻陆丰市城东镇高美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钟林海进山采访,但见蜿蜒的山路两侧,大大小小的茶园星罗棋布,柔嫩鲜绿的茶叶迎风摇曳,三五成群的村民骑着摩托车进山采摘明前茶。

种茶带动贫困户家门口就业          

“俗话说‘明前茶,贵如金’,我们顶着烈日抓紧采摘,就是希望早点上市能卖个好价钱。”正在采茶的贫困户罗顺妹告诉记者,扶贫工作队对推广高美茶非常上心,扶贫茶园优先聘请贫困户采茶,一天的工资140元,一年有8个月适合采茶。“虽然采茶辛苦点,但收入不错。”

高美村总人口9600多人、其中贫困户904人,耕地面积仅4795亩,山地2.4万余亩。“地少山多、靠山吃山,明清时期这里就出产茶叶。”高美村莲林村民小组组长陈镇初说,上世纪六十年代,村里创办了高美青年茶场,下乡的知青带来了乌龙茶制茶技术,通过传承与创新,形成了一套带有高美特色的制茶工艺。采青、晒青、凉青、摇青、炒青、揉捻、炭焙烘干,各环节时长、轻重、刚柔全凭制茶师傅的感悟。很多村民到青年茶场学制茶,他也是其中一员。2012年,陈镇初创办了莲林生态茶厂,用老手艺手工制茶,靠亲友口耳相传卖茶,种茶面积从最初的几亩发展到30多亩,明年准备再扩大种植面积。

知名度提升上门的客户多了            

“这两年高美茶的知名度又有提高,找我买茶的客户越来越多了。”陈镇初分析道,高美村的土质、气候适宜种植茶,而传统的炭焙工艺要采用地方特色的荔枝木炭,经过慢火烘焙,荔枝香沁入茶叶,出产的高美茶别有风味,而一般的茶厂为节省成本和时间,用的是电焙笼,两者口味相距甚远。“前不久一个朋友送我一包市价上千块的茶叶,口感还不如我手工制作的200多块一包的‘土茶’,我们就吃亏在品牌还不够响。”陈镇初言语中透着自豪,也有几丝无奈,而这正是工作队要破解的难题。

钟林海介绍说,2016年扶贫工作队进村作了摸底调查,发现高美村有茶农茶商超百户,种茶面积2000亩,品种有佛手、梅占、黄旦、名花、肉桂、奇兰香、金观音、金牡丹等众多品种,在陆丰当地确有不错的口碑。但是总体而言,茶园茶厂规模偏小,作坊工艺参差不齐,不利于形成品牌。邻近的潮州市潮安区凤凰镇出产的凤凰单枞茶,不但是广东乌龙茶的代表,而且早已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要让高美茶成为高端、秀美的名茶,是我们精准扶贫的初心,为此我们需要从产业规划、精细加工、市场推广多方面发力。”钟林海说。

为了扩大影响,在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的精心组织下,高美茶参加了深圳市第八届有机农产品博览会,打开了深圳的市场。为了提高茶农的种植、加工技术,工作队实施了“家门口”就业计划,组织6次专业技术培训。为了提升茶叶品质和制茶效率,工作队在深圳市税务局的支持下,投入自筹资金234万元,建设茶叶加工厂,引进现代化的加工设备,茶叶加工年产量可达20万斤。同时,利用省扶贫开发资金147.47万元,种植30多亩茶园。目前,高美茶厂及茶园由村经济联社管理,带动20多户贫困户参与种茶、采茶、制茶和售茶。193户贫困户都能享受高美茶园及茶厂的利润分红。

打造万亩茶园带动乡村旅游          

一系列务实的扶贫举措,不断提升了高美茶的知名度。“以我们莲林村民小组为例,80多户村民现在就有10多户开始种茶,整个高美村的种植面积由2000亩增加到了3000多亩。”陈镇初说,这两年,主动上门订购茶叶的大客户明显增多,贫困户和茶农们都希望工作队再接再厉提升品牌。

“陆丰市高铁站就在我们村口,下一步我们要利用本村的农贸市场,开茶叶展销会,吸引外地客户过来品茶、订茶。”钟林海说,中长期要引导更多村民利用丰富的山地资源种茶,打造万亩茶园,“嫁接”乡村旅游资源,形成良性互动。

编辑 张克        

(作者:读特记者 石义胜 蔡青 文 / 图 / 视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