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树东 《第一爆——献给深圳改革初期的建设者们》 125×240cm 布面油彩 2010年 深圳画院收藏
“什么时候开馆?”“这个展览截止到什么时候结束?”今天恰逢周末,早上8点30分,离开馆还有半小时,但中国美术馆前已是人头攒动。3月29日在此开展的《打开的窗口是美丽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深圳建市40周年美术作品展》如火如荼,吸引首都观众乃至全国各地观众赶来观展,并纷纷为展览点赞。
戴耘 综合材料 《巴特农神殿的石雕战马》 2015年
“没想到回国前能看到这么好的美术展览”
“这个展览展出的作品很有创意,我和先生都很喜欢。我们明天就回德国了,没想到回国前能看到这么好的美术展览。”在展出的陈树东作品《第一爆——献给深圳改革初期的建设者们》油画前,正认真观赏画作细部的严翡一边招呼着正兴致勃勃拍摄展品的一位外国人,一边高兴地对记者说,“看,我先生也很喜欢,他觉得这个展览特别有意思。”
展览吸引大批市民前来参观欣赏,图为来自德国的严翡夫妇
“轰”地一声,灰黑色的巨大烟尘腾入半空——1979年7月8日,深圳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南海之滨,开山炮硝烟腾起,隆隆爆破声和马达的轰鸣声振聋发聩,交汇成一曲空前嘹亮而欢快的乐章,打响了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第一炮”。陈树东的这一油画描绘的正是这个场景。
严翡告诉记者,自己很喜欢美术,先生爱摄影,夫妇俩特别喜欢逛博物馆、美术馆,他们发现酒店附近的中国美术馆正在展出深圳建市40周年美术作品展, 还是十几年前去过深圳的夫妇俩立刻赶来观展。
李振飞 《春天的细雨》 140×180cm 布面油彩 2010年 深圳画院收藏
“第一爆这幅油画无论是色彩还是构图都很新颖,粗犷的痕迹、厚重的色彩,特别是细看还能看到很多建设工人和机械,给人惊喜。而且它与传统历史画相比,有写实的部分,又不那么写实,带着画家独特的个人风格。” 一边为展览点赞,一边在展厅继续观赏的她,又驻足在邹明作品《巨擘入云天》前,她说,很喜欢这幅作品风格,通过这些展出的美术作品,能深入感受到深圳40年来从小渔村到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充满浓厚的时代气息。
李万秋 多种木材质创作的雕塑《情歌》 2017年
“看了展览,太震撼了!”
“看了展览,太震撼了!深圳艺术家真厉害!”来自安徽池州学院的大三学生魏宇嫚正与同学观看展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兴奋地对本报记者说,“学校组织了几百个学生来北京感受艺术,并特别组织我们到中国美术馆观展,真是不虚此行。”
她具体举例说,《第一爆——献给深圳改革初期的建设者们》《春天的细雨》《南国明珠盐田港》《前海晨曦》等等,通过这些美术作品,让观众了解到深圳美术事业发展迅速的同时,深入了解深圳建市40年来的奋斗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果。
“我们是学设计的,设计与美术创作息息相关,这次展览中也可以看到很多设计作品,像海报《深圳设计》《字运动——网》《平面设计在中国展》等,对我们都很有帮助。”她说,深圳是移民城市,从展览也可以看出深圳开放、包容、多元融合的城市新文化,吸引力很大。
李节平 《和谐社区》 150×220cm 布面油彩 2010年 深圳画院收藏
“《新时代蓝领》《和谐社区》《大芬村的创业者》《书香满城》……很多展出作品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令人震撼。”特意带着爱好油画的女儿前来观展的林雪娥,自己虽然是从事制药行业的,但也很喜欢美术,她对本报记者说,如何用油画表现生活,寻找到创作手法和色彩搭配等的契合点,体现出美来,从这个展览中孩子能学到很多东西。这次展出的作品还涵盖了国画、油画、版画、水彩、雕塑、装置、设计海报及新媒体等多种形式,能极大拓展孩子的眼界。
董小明 水墨综合媒介作品《半亩方塘》 2009年
“我感受最大的就是‘新’字”
“展览描绘了深圳艺术家笔下的‘深圳故事’,能深刻感受到艺术家对深圳发展的展望,也能体现出深圳发展的巨大变化,展览非常好。”正在观展的北京观众郑先生对记者说,今天虽然是周末,但展览能吸引这么多观众认真观赏,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展览的吸引力和时代意义。
“我感受最大的就是‘新’字。”前年去过深圳的他说,深圳是移民城市,发展特别快,更是创新之城。用多种木材质创作的雕塑《情歌》、用水泥等综合材料创作的雕塑《巴特农神殿的石雕战马》、水墨综合媒介作品《半亩方塘》、综合材料创作的《徽州记忆》的画……从展览中,也可以看到,深圳的画家勇于创新,很多作品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同时,强调个体经验、充满个性和创新,给人惊喜。
陈绍华 《平面设计在中国展》 100×70cm 海报 1992年 关山月美术馆收藏
编辑 程思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