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问答|原始创新、“智能+”、惩戒学术不端

王玥 和静钧 张敬伟 刘业进
2019-03-27 23:02
摘要

在刚刚闭幕的2019年全国两会中出现了许多新概念、新提法、新表述,且看请专家进行解读。

 引子:

在刚刚闭幕的2019年全国两会中出现了许多新概念、新提法、新表述,为了能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新概念、新提法、新表述,本期理论问答邀请专家进行解读。

 原始创新

主持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什么是原始创新?原始创新要靠什么来强化?

和静钧(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原始创新”,是对上一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一步细化。从知识专权角度上看,只要达到新颖性,所有的科技活动均可以称之为创新,但不是所有创新都属于“原始创新”。创新分为原始创新、跟随创新和集成创新三种模式,其中原始创新是最基础、最重大的创新,是最能代表一个国家真实科技实力的指标。顾名思义,原始创新重在“原始性”,即指前所未有的重大发现、科技发明以及原理性主导技术的创新。我国目前在发表科技学术论文、申请专利等数量上属于“科技大国”,但从原始创新的角度上看,我们依然在核心技术供给能力上表现不足,关键基础性技术、原创性技术专利常受制于人,这样的局面将影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强化”原始创新、在哪些领域“强化”?原始创新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力密切相关,国家科研经费在原始性基础研究领域的增大投入及扩大分配比例,将有助于科学家们在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中获得关键和足够的财力支持。其次,建立健全基础研究领域成果向产业领域转化的机制和体制,帮助科学家走好原始创新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智能+”

主持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李克强总理连续第三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并且首次提出“智能+”,什么是“智能+”?人工智能可以和哪些传统行业碰撞出火花?

张敬伟(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智能+”不仅是个新概念,更是新科技对接生活、生产的新动能。其含义可概括为三:一是5G开辟了虚拟和现实深度融合的空间,人工智能从概念或简单使用变成真正的生产力——升格为“智能+”;二是5G竞争就是人工智能的竞争,谁能领先5G技术、设备和5G商用的全覆盖,谁就能将人工智能扩展到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全产业、全行业,引领新科技时代和新工业革命。三是“智能+”是动态开放的,伴随着更先进技术的来临,“智能+”也将释放出更高更强的生产力动能。因此,“智能+”既是“互联网+”升级版的新技术手段,也是覆盖全社会、全产业的新生产力新动能,更是拉开新一轮科技与工业革命的标志。

如果说“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和商业行为,那么“智能+”则会充分对接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实现远程会诊、智能治疗,促进医疗资源的全国、全球共享。解决家庭孤老变“孤岛”的尴尬,通过智慧养老中心实现家庭和社会养老的联通,给老人提供差异化的养老服务。此外,教育公平也可以通过“智能+”得以真正解决,因为全球教育资源——都可以公开课的方式,满足人们的教育诉求。更重要的是,“智能+”可利用5G技术实现物联网、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万物互联新时代,即“智能+”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无论人们探索地球和宇宙的“上天入地”,还是传统的制造业,“智能+”都提供了新可能、新动能。

 惩戒学术不端

主持人:“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惩戒学术不端,力戒浮躁之风。”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如此说道。这也是该提法第一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学术不端的危害有哪些?如何避免学术不端的发生?

刘业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建议研究计划、从事科学研究、评审科学研究、报告研究结果中如捏造、篡改、剽窃、伪造学历或工作经历、他人代写论文等行为,但不包括诚实的错误和对事物的不同的解释和判断。

由于学术不端行为并不产生立刻危害他人生命、传统意义上的财产的后果,所以并没有形成这方面的严格立法,但有行政部门规章。 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基本原则是剥夺由学术不端行为而获得的一切收益,直至由雇佣机构开除。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很大程度上靠声誉机制自我约束——一旦学术声誉丧失意味着一个人的学术生命终结;当声誉机制失效时,雇佣机构(高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组织内部管理规则实施惩戒。

阳光是最好的杀毒剂。就像反腐败关键在官员财产公开一样,有效惩戒学术不端行为和有效防止学术不端行为关键在信息公开,例如高校和研究机构有法定义务向教育部报送每一起学术不端行为详尽情况,教育部则在网站上逐一记录和公开每年发生的、经查证属实的学术不端行为的详细情况(除非与民法和刑法中有关个人隐私权利条款相违背)。不同于生活中的盗窃财物行为,如果得到信息公开制度的支持,学术领域中的声誉机制将是强有力的惩治和预防机制。(栏目主持 王玥)

编辑 刘桂瑶


(作者:王玥 和静钧 张敬伟 刘业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