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刊发过众多知名作家的回忆录、自传、日记、书信,著名作家孙犁经常用牛皮纸包着它放在床头,从不外借。3月20日下午,“《新文学史料》创刊40周年纪念会 ”在中国出版集团隆重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回顾了这份“名刊”一路走来的艰辛和业绩,褒扬了其坚守学术规范、保持学术品味的品格。
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李岩、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刘勇、中国当代研究会会长白烨、著名学者孙郁、陈漱渝、陈子善及著名作家后代张晓风、舒济等应邀出席。
本次会议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共同主办,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应红主持。
《新文学史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社办刊物,刊名由茅盾先生题写。自1978年创刊至今,已不间断地出版四十年,总计出版162本。它已然成为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的一部大型“回忆录”、丰富的史料库。
四十年前,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名家楼适夷、韦君宜、牛汉等高瞻远瞩,创办了这份以收集和保存五四以来文学史料为宗旨的刊物,呼吁老作家撰写回忆录,呼吁文学工作者挖掘、考证史料,希望以一刊之力恢复文学记忆、重新沟通久已湮没的五四新文学光荣传统,为特定时期的中国文学走出幽闭、褊狭、僵硬之困局,走向丰饶、开放、鲜活的新境界,做出贡献。
会上,阎晶明、李岩分别代表中国作协和中国出版集团发表讲话,对《新文学史料》四十年来的办刊质量给予高度肯定,表达了领导单位对刊物一向的支持和对未来发展的厚望;刘勇、白烨、臧永清分别代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表讲话,回顾《新文学史料》一路走来的艰辛和业绩,褒扬了其坚守学术规范、保持学术品味的品格。
胡风女儿张晓风、老舍女儿舒济代表作家家属发言,回溯了《新文学史料》对胡风、老舍史料的大量刊发和在学界的反响;孙郁、陈漱渝、陈子善、刘福春等专家学者追溯他们的学术生涯与《新文学史料》的渊源,对史料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新文学史料》主编郭娟表达了对已故编辑前辈楼适夷、韦君宜、牛汉等的怀念与敬意。
史料大家朱正回忆,他接到创刊号后立即读了一个通宵,判断道:“这份刊物是必将传世的。”其后的几代办刊人始终不放弃文化责任,于滚滚红尘、商业大潮中保持国家级学术期刊的学术品质,受到作家、学者及读者高度赞扬,被海内外学界视作探究历史、省悟历史、回味历史的一份新鲜可读、饶有趣味的名刊。
创刊四十年以来,《新文学史料》刊发了众多知名作家的回忆录、自传、日记、书信,如茅盾的《我走过的道路》、丁玲的《魍魉世界》、胡风回忆录、日记、书信及《鲁迅同斯诺谈话整理稿》、“文联旧档案”、“冯雪峰外调材料”等一大批珍贵的第一手史料;也刊登文学研究工作者撰写的作家小传、评传及偏重资料性的专题研究、访问、调查、考证、年谱等,如“路翎专辑”、《文坛师友录》、《张爱玲文坛交往录》、《口述历史不可尽信》、《民国时期文人出国回国日期考》等重要史料,既有亲历者个人回忆,又有研究者多方考证的“史家拍案”。阅读《新文学史料》,有助于走进历史现场、感受历史氛围,从而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现代作家作品,探寻新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真相。
《新文学史料》拥有众多忠实读者,很多人从创刊号一直订阅到现在。著名作家孙犁是《新文学史料》的忠实读者,他在世时曾写专文夸赞,称《新文学史料》是他保留的唯一一份刊物,经常用牛皮纸包着放在床头,从不外借。来自安徽的许华斌和许馨父女两代人从创刊号开始订阅、珍藏《新文学史料》。许华斌在双目近乎失明的情况下,靠听力语音帮助女儿完成了史料百期的文献分类,许馨女士的母亲则帮助校对。2003年,许馨女士自编、自费出版了一部《新文学史料百期索引》。
郭娟表示,今后《新文学史料》将不负众望,继续前行,进一步向当代文学史料拓展。
编辑 李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