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嵌入体内的“生命通道” 1.8万患者可免受反复扎针之苦

读特记者 余海蓉 通讯员 钟慧红 文/图
2019-03-14 20:17
摘要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全市首创静脉置管中心近2年来,不仅让1.8万患者免受反复扎针之苦,还开创了中心统筹、置管MDT、护士坐诊等三个特色运作模式,2018年患者和临床医生满意率均为100%。

孩子两三次扎不上针,几分钟就让家长和护士急得冒汗;可肿瘤患者血管条件差,护士可能一两个小时扎不进去。

有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全市首创静脉置管中心近2年来,不仅让1.8万患者免受反复扎针之苦,还开创了中心统筹、置管MDT、护士坐诊等三个特色运作模式,2018年患者和临床医生满意率均为100%。

冲封管培训

医生参与“打针”?全国首创置管前血管三级评估

“静脉置管被称为患者生命通道,尤其对需要长期化疗的肿瘤病人,因治疗周期长、使用的药物易对外周静脉血管造成损伤,使用外周静脉无法保证患者治疗方案的顺利完成。有了这条嵌入体内的生命通道,不仅可减轻患者痛苦,而且更加高效。”医院置管中心负责人、护理部主任路虹说,输液港的寿命可以长达20年以上,PICC导管也可以达到1年,传统医院的置管工作是分散在各个科室,医护人员做PICC还是输液港基本“各自为政”,这种分散的弊端就是不利于置管质量提升,而对于患者出现并发症,置管的后期维护等问题,光靠护士的力量是不够的,处理不当就很容易让静脉置管失效。

2017年5月,在院领导大力支持下,肿瘤医院率先改革这个弊端——成立置管中心统筹,除了静疗组成员等护理团队成员外,还有包括ICU、胸外科4名置输液港的医生,他们的加入大大丰富了团队的医疗服务水平。

此外,团队在全国首创并严格实施置管前血管三级评估,用通俗语言说,就是不是医护擅长哪种置管技术就用哪种,而是以患者需求为中心,通过科学评估给予相应的置管,由此也首次开创了静疗专科护理临床路径。

置管开“多学科会诊”?一个月一次

60岁的吴先生被确诊为右肺上叶小细胞癌,入院时不仅身体水肿还坐着轮椅,呼吸急促不能平卧。患者自患病以来一直用外周静脉输液,CT显示上腔静脉压迫综合症。血管条件极差,护士经常花费很长时间没法扎上针,不仅让他饱受静脉穿刺之苦,护士也面临极大心理压力。

科室随及申请我院静脉置管中心会诊,经静脉置管中心多学科团队会诊(MDT)后,认为该患者应避免上腔静脉置管,可考虑经股静脉置入PICC导管。最后,该患者顺利置入下肢PICC,目前导管使用良好。

在3月12号的月度MDT上,有医院ICU主任高勇教授、介入科负责人姚雪松教授等参与,置管中心提出的3个疑难案例,他们均给予专业指导。路虹主任表示,从2017年11月25日组建以来,置管MDT固定团队成员包括护理部、ICU、放射科、介入科、药学部、等9位专家和护士,这种方式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延长静脉导管使用寿命,发生并发症能够得到及时、专业的处理。

以PICC为例,非计划维护率由27.6%下降至1.32%、导管并发症发生率由9.7%下降至2.3%。

听过“护士坐诊”吗?她们现在日常维护超千例

3月11日,置管中心护士李钐铨和同伴完成首次“出诊”,患者家住龙岗区嶂背社区,由于胫骨骨折而不能出行,为了完成治疗,她们为患者上门做延续护理。

路虹主任介绍说,置管中心目前固定岗就有2人,还有6名每周轮岗的置PICC护士,逐渐由以前兼职护士轮值到现在专职护士坐诊,每天都要服务几十个患者,仅日常维护的患者就已经达到1002例。

虽然成立时间并不长,可团队影响力已经显现。不仅获得市有关部门和学术团体的奖项,而且还被邀请院外会诊置管4例,线上指导外院维护10多次,接受进修生3名。

路虹主任表示,中心的成立对提高静疗质量,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启到关键作用,而且MDT团队合作模式是现代医疗发展的趋势,医护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可更加高效的保证患者安全。

编辑 曹亮

(作者:读特记者 余海蓉 通讯员 钟慧红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