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多商量 湾区好发展
3月5日上午8时许,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正式开启。8位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全国人大代表先后走上通道,畅谈当前新发展,共话美好新时代。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话题最火,来自三地的3位全国人大代表均就此回答了记者提问。
广东将重点推进粤港澳规则衔接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公布,给三地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机遇?广东将如何推动这幅宏伟蓝图变成现实?这是许多媒体关注的问题。
“港澳企业家不仅带来了资本,还带来了先进的市场化理念。广东改革开放40年,港澳同胞是参与者、贡献者也是受益者。”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林少春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港澳地区大力支持广东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截至2018年,广东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000多亿美元,其中60%以上来自港澳地区。
林少春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给三地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就广东而言,可以依托港澳地区国际化、市场化程度高、营商环境好的独特优势,推动广东更加开放,在投资方面更加便利、贸易方面更加自由、人员货物往来方面更加便捷。港澳的科技力量与广东完备的产业体系结合,将有力推动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对港澳地区来说,湾区面积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7000万、经济总量约1.6万亿美元,可以为港澳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机遇,发展空间大大拓展。
建设大湾区,广东怎么干?林少春表示,当前的重点是研究推动与港澳规则的联通、贯通、融通。广东要学习借鉴港澳的城市管理经验、营商环境,把港澳地区投资贸易便利化、自由化的经验,复制推广到湾区内其他城市。在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养老服务、医疗保障、职业资格互认方面,广东也将与港澳一起来协商,争取更多的融通。“总之,我们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就一定可以实现合作共赢。”
大湾区建设给港澳更广阔平台
“我们希望加强和大湾区内各个城市的合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香港民主建港协进联盟会务顾问谭耀宗表示,去年港珠澳大桥通车、香港正式接入国家高铁网,这都给香港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带来便利。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准备提出建议,由香港各界代表组成顾问团,为大湾区发展出谋划策。
谭耀宗说, 很多港人想到大湾区就业、创业、安居,大家希望在交通、医疗、购房等方面有更多的方便,“我们现在开一个银行的账户,也要跑到内地来,是否在香港就可以办这个手续?开一个支付宝?”“只要做到人流、货流、资金流加强互联互通,我们一定可以打造成一个国际一流的大湾区”。
全国人大代表、澳门中华总商会理事长高开贤在回答记者时表示,澳门地方小、人口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给了澳门广阔的发展平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澳门将紧紧抓住这个机会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高开贤带来一组数字——澳门回归初期,澳门每年的游客为900多万人,如今每年的游客达到3000多万;过去出入境过关,需要半天时间,现在开车过关只需要一二分钟;过去澳门企业家去内地投资,要跑很多部门,办很多手续,现在有一条龙服务,手续也非常简便。“过去我们说,祖国好,澳门好。现在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融入国家越深,澳门会发展地更好。”
雄安新区即将转入大规模开工建设阶段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长、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在回答记者提问时透露,雄安新区规划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即将转入大规模、实质性开工建设阶段。
“河北省也挺拼的,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累计安排1000多名国内外专家、200多个国内外团队、25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日夜兼程,风雨无阻,推动规划编制工作。”陈刚表示,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雄安新区已经完成了规划纲要,编制完成了雄安新区的总体规划、起步区的控制性规划、启动区的控制性详规,以及白洋淀生态治理及保护规划。其中,雄安新区的总体规划和白洋淀规划已经报批党中央。与此同时,还编制了涉及交通等26个专项规划。“规划编制时间确实比较长,但这个速度并不慢。”
陈刚透露,雄安新区的蓝图已经绘就,下一步就是要把一张蓝图干到底,把蓝图转变成路线图、项目表和施工图。在下一阶段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将坚持开放式市场化思路,让市场活力在雄安新区的开发建设中充分绽放。 “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雄安新区将会形成塔吊林立、热火朝天的新区建设局面。”
“对中国的民营企业发展充满信心”
“我对中国的民营企业发展充满信心。”在回答记者有关民营企业的提问时,全国人大代表、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东生说,信心来自信念,来自价值观。40年前,中国没有民营企业,一代民营企业家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成就。民营企业家要认识到,我们今天所取得的成功,既来自自身的努力和付出,也来自中国改革开放这个机会。
如何推动已占据中国经济半壁江山的民营经济更健康发展?李东生建议进一步完善各种经营主体平等竞争的环境,进一步完善平等保护各种经济主体的法律法规。只要平等保护、公平竞争,就能够为民营企业发展增加信心。
编辑 张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