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有160多万人有个共同的特殊身份——志愿者。这些“红马甲”们,不仅仅活跃在机场、车站,出现在深圳的大街小巷里,还深入到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中。他们是护河治水的“河小二”,是博物馆里旁征博引的讲解员,是灾后救援的先锋队……近30年来,他们为这个时代留下了一个个精彩的注脚。
杨旭聪:海洋生态志愿行动的“代言人”
杨旭聪是个80后,是深圳市盐田区海洋生态环保服务中心的一名志愿者,致力于海洋环保、珊瑚普查、海上义务救援和海洋文化推广,曾被评为2017年十大“深圳好青年”之一。
作为梅沙人,杨旭聪一直为保护梅沙的海洋生态而努力。2012年3月,杨旭聪成立了深圳市第一支海洋环保义工队———梅沙海洋环保义工队。目前这个队伍注册人数已扩大到200多人,最小的十七八岁,最年长的50岁,都义务为海洋和海洋救援服务,主要任务是周末和节假日义务清理海域垃圾。
夏季的节假日和暑假到来时,市民在梅沙附近都可以看到身着统一桔红色救生衣的杨旭聪和他的义工队友们。这些义工们带着捞网、垃圾袋等工具,分乘两艘环保艇驶向大梅沙海域,打捞矿泉水瓶、塑料袋、香蕉皮、泡沫等垃圾。
海洋义工队发展成为深圳市海洋生态环保服务中心后,将海域清洁延伸到海底垃圾清理和海底珊瑚、鱼类、海床的保育服务。
“当时我们就制定下了目标,要以有人工干预的方式促进生态的加快修复,也希望通过我们这个平台,让社会加大参与,政府企业加大投入,共同保护海洋生态,为深圳打造一张珊瑚生态名片”。深圳盐田区海洋生态环保服务中心数据显示,这个启动不过1年的“种珊瑚”项目已经种下了2500株珊瑚,成活率90%左右。杨旭聪说:“希望能让我们的下一代在梅沙看到我小时候看到的海洋,依照我们现在人工干预的速度,这个目标5年到10年就可以实现”。
杨旭聪十分热爱这个团队,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样的无偿公益形式给他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压力,杨旭聪就拿出自己做小生意盈利的钱,投入到这个“无底洞”之中,但他认为这十分值得,也是向海洋表达敬意的方式:“我们从海洋里得到了很多,更要爱护它,敬畏它。”
乐孝芬:填补机场服务的“真空地带”
“今年春运返程期间,我在深圳机场提供春运服务时,看到有个年轻女孩在无助地哭泣,我赶忙上前询问情况。” 深圳机场U站副站长乐孝芬说,小姑娘原本打算坐飞机回成都工作,由于在深圳人生地不熟,又没有计划好时间,误了飞机,改签时却被工作人员告知,只能在购票网站上退票,但该网站显示她已经完成登机手续。面对这种情况,乐孝芬和其他几位“红马甲”费劲心思,终于帮那名女孩成功退票,并且顺利买到去成都的机票。“小姑娘本以为自己没法顺利回成都了,一个人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很让人心疼,我们出面帮助她一下就好多了。”
乐孝芬作为一名驻扎在机场的的志愿者,服务对象包括所有普通旅客,更包括一些特殊旅客。她是“连线深圳机场”的U站志愿者,负责机场志愿服务助残项目等。
机场时常会有由于身体状况导致行动不便的旅客,但是由于航空公司不能对这类特殊旅客提供全流程的“点对点”个性化服务,造成这类特殊旅客乘机服务存在“真空地带”。因此,开展对特殊旅客航空出行延伸服务、填补“真空地带”服务空白的志愿服务非常有意义。
“自2017年3月以来,机场义工联与驻场航空公司合作,在遇到有行动不便的旅客准备乘机、要离开机场前往停车场或离港接驳区域时,通过我们机场U站志愿者接力航空公司轮椅接送机服务,帮助有需要的残障人士和年迈行动不便旅客,把他们送至爱心通道登机或安全离开机场。”乐孝芬告诉记者,机场U站志愿者们平均每天帮助特殊旅客6名,每月近200人次。自启动相关助残项目“最后200米 U爱领航”以来,约2000多市民受益。
刘琨:为其他城市提供志愿服务“深圳经验”
“深圳的文化义工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早在10多年前,深圳便成为国内率先在公益性文化场馆启用文化义工服务的城市。自2006年以来,深圳博物馆、关山月美术馆、深圳图书馆等文化场馆都陆续组织成立了相对稳定、成型的文化义工队伍。就像我们深圳博物馆,组建志愿者团队已有11年,目前拥有的志愿者常规队伍是本地文化义工队伍当中的佼佼者。”深圳博物馆志愿者刘琨介绍。
2008年,深圳博物馆新馆开幕时,就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这些年,他们兼具热情与智慧,为观众讲解展览,或者忙碌地搬运器材、布置会场,活跃在深圳博物馆这个展示深圳历史文化的窗口。
“博物馆如何把志愿力量用好,让志愿者们各施才华呢?在这方面,深圳做了一些探索。”刘琨说,作为全国最先注册义工法人社团的城市,深圳博物馆的志愿者不仅被纳入到了市义工联体系,并且成立了深圳博物馆志愿者自治管理委员会,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致力于传承、弘扬、推广文化,营造志愿者的“家庭意识”,实现了自治管理。此外,深圳博物馆也积极为志愿者提供培训服务,为他们提供活动场地,深圳博物馆帮助深博志愿者们从自发自愿参与服务活动到以此为志愿、理想。
博物馆志愿者属于“文化义工”的范畴,利用自己的时间、文艺技能等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公益性文化艺术服务和帮助。那么,“文化义工”为何在深圳这么火?刘琨认为,其中既有开风气之先的优势,也离不开经济实力雄厚的“地基”。特别是受港澳影响,高校中志愿者团体普及较早、参与公益活动的风气浓郁,加上深圳有许多管理运作成熟的大型图书馆、博物馆,对文化义工的需求量大,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近年来文化义工热潮在深圳不断升温、参与人群迅速壮大。
2018年,深圳博物馆有新注册志愿者226人,参与服务2万小时,接待观众20多万人次,进一步擦亮了志愿者品牌。此外,他们还规范志愿者培训,举办小讲解员寒假提升班、第九届暑期小讲解员培训班,在南山中英文学校开展2期小讲解员培训班。多名志愿者已经进驻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开展讲解服务,志愿者专业水平和服务热情日益提高。
展望未来,刘琨表示,“改革之城”深圳正在踏上新时代的新征程,深圳博物馆志愿服务工作也将开启新的篇章,为深圳打造“博物馆之城”“志愿者之城”,为建设独具魅力的人文都市和创新文化名城做出贡献,为其他城市提供志愿服务的“深圳经验”。
欧阳煦:自行车是我志愿服务路上的好伙伴
“我喜欢骑自行车很多年了,2012年7月,我从成都出发,翻越14座海拔4000米高山,花了21天,骑单车到西藏。”罗湖区绿色出行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欧阳煦说,他翻过海拔5200米的米拉山、4200米的折多山,在当地希望小学里看见很多生活困难的留守儿童,就给对方送了一些学习文具。
这次骑行经历是欧阳煦做公益的伏笔。从西藏骑行回来以后,欧阳煦便在罗湖社区家园网发起骑行活动,并成立罗湖区绿色出行志愿者协会,开始了公益之旅。
欧阳煦是罗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员,现在的他还担任深圳市河小二护水骑兵志愿服务总队队长、“深圳水库排洪河”志愿河长等职务,组织开展“河未来,益起行”护水巡骑活动,积极为深圳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河小二护水骑兵是环境保护队伍的中坚力量。作为护水骑兵总队长,每个活动欧阳煦都负责全部流程。欧阳煦组织志愿者向西骑行到茅洲河巡查,向东骑行到背仔角,一起动手清理海岸线上的垃圾,对于路途较远的沙渔涌、小桂、横岗四联河、正坑河等地,他主动前往,发现问题及时汇总上报。
欧阳煦将“单车巡河”的精神贯彻到自己各项志愿服务路上,他们的车轮印还留在深圳的天桥下。从2015年开始,每年逢天气大降温时,欧阳煦都会组织骑行队,给寄居天桥下的流浪人员送温暖。骑行队的后座上带着棉大衣,随身携带的热水壶里还有温热的暖心粥和汤圆。“我们都是晚上去,真正的流浪汉才会晚上还滞留在天桥下。”欧阳煦分享着自己的公益心得。
此外,每年1月1日,欧阳煦都会带头募捐,组织志愿者们购买奶粉、米油、尿片等,组队骑行送到特殊儿童学校,陪伴开放区域的小朋友玩游戏,到重症监护探视“送拥抱”等等。他还组织志愿者骑行到敬老院探望孤寡老人,给老人理发、梳头、剪指甲,组织唱红歌互动和节目表演,为百岁老人送上生日祝福和蛋糕,宣传敬老爱老、尽善行孝等传统美德。
陈浩山:为深河共建志愿帮扶项目添砖加瓦
“我曾是深圳的义工队伍管理骨干,志愿行为已经成为生活习惯。现在河源工作的我仍然离不开义工情怀,看到家乡河源的志愿服务力量薄弱,更想为自己的家乡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当看到此招募信息时,我义不容辞地报名了。”深河共建志愿驿站深圳驻河源站站长陈浩山表示,自己的决心得到两地团市委的认可。
2016年11月下旬开始,陈浩山结合深圳U站的管理经验,配合河源团市委进行深河共建志愿驿站管理条例等的初步起草和拟定、为筹办志愿驿站出谋划策、参与驿站的装修布置指导。
陈浩山坚持多渠道引导、沟通各团队活动开展。建站后的2017年,他通过师资引进或亲自课程培训及线上交流辅导、不定期展开和参与驿站站内站外活动,亲自参与、主讲部分稍大型志愿培训活动。
“只有做好自己的本职,才能更好地参加社会志愿工作。” 在本职工作与志愿工作的协调问题上,陈浩山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表示,他将减少台前活动的时间,将精力更多地放在指导活动方案策划和幕后工作上,多抽时间参与晚上或周末开展的活动。
“志愿行为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一种习惯,下班后参加活动做义工是我的生活常态。”陈浩山激情满怀地说,深河共建志愿驿站交流平台是两地志愿文化和理念全面对接的桥梁,建站两年来,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河源志愿品牌。为此,他将不忘初心,努力做好两地志愿交流和志愿资源整合工作,为深河共建志愿帮扶项目添砖加瓦。
汪克莉:传递“红马甲”奉献精神
“2005年刚来深圳时,我和我先生为了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加入市义工联,渐渐成为一种责任,后面就越做越有劲儿了。”市义工联赛会展会组组长汪克莉告诉记者,她认为做义工不仅是自己奉献爱心,更重要的是把深圳特有的“红马甲”精神传递出去,引导更多人,让深圳每一位市民都能为社会、为国家做出更多的奉献。
汪克莉家有六口人,除了近90岁的母亲,其余5人都是市义工联的成员。孙女3岁时,就跟着她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当谈到加入市义工联后,家庭氛围有什么变化时,汪克莉感叹,“原来家人之间谈论的都是油盐柴米等琐事,现在一家人都是义工了,会更多谈到如何做义工,怎么奉献,彼此之间的矛盾也少了,家庭氛围也更和谐了。”
汪克莉还是市党群服务中心党员志愿服务总站站长。
2018年6月29日,在市委组织部的指导下,团市委推动建立市党群服务中心志愿服务总站。依托市党群服务中心优质的党建教育资源和平台,逐渐形成了志愿服务参与党群服务中心工作的成熟模式,在全市1050家党群服务中心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汪克莉曾说过,“在深圳人的眼里,做义工就是一个荣誉,服务他人的同时自己也非常开心!”
“为发挥‘总站’功能,我们已经邀请了全市100多个优秀U站入驻总站进行轮流展示,展示志愿服务风采。至今党员义工大讲堂已开十六期,培训近千人,成为全市党员志愿服务教育培训基地、交流学习平台。”汪克莉说,党群服务中心志愿服务总站开站至今,参与轮值义工258人次,每天接待超过100人。她还表示,2019年将从“教育培训”“主题活动”“交流学习”“综合保障”四个方面推动志愿服务进一步助力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向全社会乃至全国传播了深圳“青春之城”“志愿者之城”的文化名片。
编辑 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