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对于关心百姓健康的人来说,最热的话题莫过于8月19日-2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7名常委全部出席出席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国家卫生与健康工作的大政方针。
对于深圳市民和医疗界来说,此次中央释放的强有力信号尤其令人鼓舞。作为全国一线城市,近年来深圳人口快速膨胀,医疗资源一时难以跟上脚步,看病难成为民生“痛点”,也是制约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
接下来,深圳将根据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和最新通过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大力建设“健康深圳”,努力为市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切实提升市民健康水平。
2015年,深圳市人大六届一次会议已将“推进健康深圳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十三五”期间,深圳市将持续加大政府投入,加快推进48个卫生重大项目建设,重点规划建设好建设17个区域医疗中心、15个基层医疗集团、9个专科医疗联盟,构建以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为主体,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的一体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深圳医疗卫生发展回顾:
医改拿下全省第一 近200万居民有了家庭医生
实际上,近年来,深圳市早已瞄准医疗卫生方面的短板,大力投入,大胆改革,居民健康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自2009年新医改启动以来,深圳市委市政府把医疗卫生视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提出要切实把卫生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医保、医药、医疗“三医联动”,建立更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努力让群众享有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深圳市长许勤多次到医疗卫生系统调研指导,提出要以问题为导向,着力强基层、补短板、增活力、建高地、促健康,加快增加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
“十二五”期间,深圳市财政卫生总投入599.1亿元,年均增长13.9%;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等一批新建市属医院投入使用;全市医疗机构增加46.2%,达到3,559家;卫生工作人员增加36.9%,达到92,682名,其中执业医师增加36.6%,达到29,007名,常住人口千人医生数2.6名;床位总数增加66.9%,达到38,132张,常住人口千人床位数3.4张。初步建成基本适应近2000万管理人口医疗健康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根据广东省医改办7月底刚发布的2015年度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考核结果通报,深圳综合得分全省排名第一。
深圳医改都有哪些亮点?
亮点一:推进分级诊疗,引导市民到基层首诊
迄今为止,深圳已规划建设了613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基本实现每个社区有一家社康中心。近年来,政府投资近5亿元,完成了全市社康中心基本设备标准化配置,投入20亿元升级改造原特区外20家街道级医院。同时,安排专项财政资金,支持大医院专家到社康中心开展诊疗服务,支持社康中心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断完善社康中心“院办院管”,采取集团化管理模式,打通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的通道。建立了财政补助、医疗收费、医保支付等综合激励引导机制,促进医院主动强基层、市民就医到基层。
目前全市选择在社区首诊的医保参保人达到865万人,占全市参保人总数的70%;全市基层诊疗量占全市诊疗总量的64.5%。在国内较早开展家庭医生服务模式,让家庭医生成为连接医院-社康中心服务的桥梁与纽带、成为市民健康的“守门人”。2015年底,全市已有581家社康中心、2304名家庭医生,累计为64.4万户家庭、189.2万名居民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其中,老年人、慢性病和精神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签约率达63%以上。
亮点二:改革公立医院 鼓励社会办医 借力“三名工程”
2010年,深圳成为全国首批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大力发展社会力量办医,推动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初步形成了公立医院改革的“深圳模式”。
在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深圳在新建医院推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建立运营管理绩效评价制度,改革财政补助机制,实行“以事定费、购买服务、专项补助”,促进医院服务提质增效。推行人事制度综合改革,实行岗位管理、全员聘任。试行打包收费,促进医院自觉控制医疗服务成本。全市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例从2009年的17.2%提高到2015年的28.5%(全国平均水平14%)。全面取消了所有公立医院的药品加成,全市公立医院的药占比从改革前的38.7%下降到2015年的32.6%(全省平均37.5%)。2015年,全市公立医院次均门诊、住院费用分别为218.36元、9117.24元,维持在国内同级城市中的较低水平;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下降到19.62%(全国约30%)。
在推动社会力量办医方面,深圳全面开放医疗市场,取消社会办医疗机构的数量限制。出台奖励措施,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创建二甲以上专科医院和三级综合医院。对社会办医疗机构为本市医保参保人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财政按核定标准给予补助。出台《深圳市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计分管理办法》,促进社会办医疗机构提高品牌信誉。2015年,深圳市社会办医疗机构的门诊量、住院量分别占全市总量的24.16%(全国平均12%)、14.85%(全国平均14.7%)。深圳华侨医院等4家医院入选中国民营医院百强排行榜。
在提高医疗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方面,为弥补优质医疗资源不足,2014年以来,深圳全面实施以引进和培育名医、名科(名诊所)、名院为核心的“医疗卫生三名工程”。至今,已引进了北京大学、中山大学、香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知名高等院校来深办医办学,引进了73个高水平医学学科团队。全市三级医院从9家增加到25家,三甲医院从3家增加到10家;省级以上重点学科从48个增加到78个。未来五年,还将引进中南大学、四川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等国内外一流高校来深举办医学院或附属医院,争取到2020年,本市医学类院校达到5家以上,建成10家以上高等院校直属附属医院。
亮点三:从“以治病为主”转向“以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发展
深圳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根据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实施了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干预,以及吸毒人员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等47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常住人口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到70元。
去年以来,深圳率先在国内向社会公开发布“流感指数”、“登革热指数”、“腹泻易感指数”,指导市民做好预防保健工作。深圳完善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机制,及时有效控制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登革热等重大传染病疫情。实施了优生健康惠民工程,有力保障了妇幼儿童健康。市民健康水平得到稳步提高。2015年,市民人均期望寿命79.7岁,比2009年增加2岁;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6.18/10万、婴儿死亡率2.02‰,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深圳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2010年,深圳颁布实施全国首部地方性中医药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深圳率先在全国制定了中医坐堂医、中医馆、名中医诊疗中心等医疗服务新模式、新业态的建设标准和规范,全面推进中医药适宜技术进社区,建立健全中医“治未病”体系,6个行政区和光明新区先后创建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2015年,深圳市获评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深圳颁布实施了《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系列标准与规范》,成为全国首个发布中医药地方标准的城市。2015年,深圳市牵头制定的13项中医药系列标准中,6个获得ISO立项;《中药方剂编码规则及编码》、《中药编码规则及编码》和《中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编码与表示》等3项标准发布为国家标准。今年,深圳市已正式启动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创建工作,努力推动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深卫信)
编辑 牧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