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突然晕厥,竟是长了脑瘤!医生为他开颅,边手术边和他聊天
​读特记者 戴晓蓉 通讯员 曹海燕
2019-02-02 19:21

开颅手术中将患者唤醒,还和他聊天、让他看图认字,这样的场景就发生在深圳市儿童医院。1月16日,12岁的患儿小勇(化名)在这里做了脑肿瘤切除手术。为了保留他的语言功能,医生在术中唤醒他,并检验他的语言功能。经过“考核”,医生不仅顺利摘除了脑肿瘤,还完好无损地保留了大脑中的语言功能区域。

9岁娃语言中枢旁惊现脑瘤

三年前的一天,小勇突然头晕,不久就四肢抽搐,倒在地上。大约一分钟后,才清醒过来。此后,每隔十多天,这病就发作一次。辗转治疗无果后,他来到了深圳市儿童医院。经过检查,他被诊断为:癫痫。医生发现他脑内长出的一个4公分大小的肿瘤。

切掉这个肿瘤,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可问题是,这肿瘤长的位置比较“毒”:它生在脑部重要的功能区,周围就是控制说话的语言中枢。经过仔细研究讨论后,深圳市儿童医院神经外科和麻醉科的医生决定采用术中唤醒的手术方式。所谓“术中唤醒”,简单地说,就是麻醉医生在手术中途将患者唤醒,以便配合外科医生辨别功能区位置,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尽可能保护正常脑功能区。

术中唤醒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度很大,麻醉医生需要考虑太多的问题:

孩子能在计划时间点醒来吗?

唤醒后会不会焦虑躁动?

能不能配合医生的指令?

唤醒期会不会癫痫发作?

孩子62kg体型偏胖,唤醒期会不会呼吸不通畅?

会不会恶心、呕吐?

如果出现又如何应对?

……

这让小勇手术麻醉组每个成员心里都悄悄地捏了一把汗。为此,深圳市儿童医院麻醉科主任马星钢组织了全科范围的术前讨论,吴立新主治医师写了满满4页麻醉计划:从麻醉进程的预测到麻醉药物的搭配,从多种麻醉技术的综合运用,到术中可能出现问题的应对措施。

手术台上医生唤醒孩子聊天

当日11:30手术开始,12:18麻醉医生调整了麻醉药的种类和剂量,做好了应对唤醒突发情况的各项准备,开始对小勇进行麻醉唤醒。20分钟后,小勇终于睁开了双眼。

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出现了:躺在手术台上,脑洞大开的小勇不仅没有喊疼,还能和麻醉医生聊天、识图认字。

医生:“小勇,你几岁啦?”

小勇:“12岁。”

医生:“这幅图上画的什么动物?”

小勇:“大象”

医生:“这个图片上的字是什么?”

小勇:“火”

医生:“很好。请你闭上眼睛,嘴巴张开,伸出舌头”

……

与此同时,手术台的另一侧,医生们通过神经导航定位、神经电生理监测等办法,定位小周的大脑功能区。根据小勇的表现,外科医生逐渐标记出语言、行动等功能区,并规划出躲避这些功能区的“路径”。确定路径后,麻醉医生再次调整麻醉药,小勇再次进入睡眠状态,神经外科主任陈乾主刀进行了脑部癫痫灶切除手术。

经过神经外科医生、麻醉医生、手术室护士、神经电生理医生近10位医护人员的紧密配合,当日16点10分小勇的手术顺利完成。包扎伤口时,小勇已完全清醒。

这是深圳市儿童医院第一例术中唤醒的病例,也是深圳市最小年龄的术中唤醒的病例。手术后,小勇再没有出现抽搐症状。他的神志清楚,语言流利,四肢灵活,胃口也不错,很快就能出院了。

深圳年龄最小术中唤醒病例

术中麻醉唤醒难吗?难!目前为止,只有国内只有少数医院能进行这一手术。

术中麻醉唤醒需要患者在术中计划时间点安静醒来,神志清晰能配合医生进行评估,同时又感觉不到疼痛,这对麻醉医生是个巨大的挑战。

目前,大多数的全身麻醉药物,单一使用时当它们的用量达到能充分镇痛的程度时,患者无法保持清醒意识;如果减少全身麻醉用量,患者醒来后又能感觉到剧烈疼痛。因此要做到术中唤醒需要多种麻醉技术综合运用。而且,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和代谢不尽相同,这就需要麻醉医生根据每位患者的情况灵活处理。

但是,如果手术中出现了与计划不一样的变化,那就需要麻醉医生快速反应、调整方案,立即相应处理,尽可能减少对患者的伤害。因此,术中麻醉唤醒技术是对麻醉医生心理素质、麻醉技能、应变能力的综合考验。

而相比成人,儿童术中麻醉唤醒难度更大。这是因为,与父母分离或者环境转变容易引起孩子焦虑、烦躁。即使术中初次唤醒成功,孩子也有可能不愿配合医生进行评估,导致手术无法进行下去。因此,针对儿童患者,麻醉医生术前必须投入大量时间与孩子熟悉,反复告诉他们手术中醒来的感觉,评估的内容以及需要他们怎么来配合。手术中唤醒评估期间,麻醉医生也要一直陪伴在孩子身旁不停地进行安抚,确保手术能顺利进行下去。据了解,这是深圳市儿童医院第一例术中唤醒病例,也是迄今为止我市年龄最小的术中唤醒病例。

编辑 罗越

(作者:​读特记者 戴晓蓉 通讯员 曹海燕)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