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层“点名”部分寿险公司 深圳保险行业监管打出创新牌
读特记者 张程
2019-01-10 18:27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公告,对部分保险公司的人身险产品中的一些典型问题进行通报,共有20多家寿险公司被“点名”批评,“强监管”预计仍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行业主旋律。对此,作为国内重要保险中心城市之一的深圳,正“因地制宜”锐意创新监管手段,推动我市保险行业规模实现有序增长。

部分保险产品仍存在夸大现象

记者在公告中发现,此次通报是源自去年5月银保监会启动的寿险行业产品专项核查清理工作。在这份问题通报中,不乏一些知名寿险公司被公开“点名”,包括弘康人寿、吉祥人寿、天安人寿、工银安盛等。

公告指出,部分公司存在着自查整改不到位的情况,如弘康人寿、吉祥人寿等未按时报送自查整改报告或整改进度安排不当;部分公司整改工作打折扣,如安邦人寿、安邦养老等对自查发现的问题产品整改不及时;部分公司自查后仍存在疏漏,如天安人寿某年金保险产品生存保险金给付不符合监管要求。

其次,是部分公司在产品开发设计和销售宣传上的“两张皮”现象:一是在产品销售环节夸大产品责任和功能;二是在产品停售环节缺乏必要的全流程管控,如吉祥人寿一年前即已停止销售的某产品仍显示为可购买状态。

在人身险产品条款设计上,公告列出了部分不合规、不公平的案例。如华贵人寿某款定期寿险产品就涉及条款表述“不规范”,存在着两位被保险人同时出险的赔付情况与条款保险责任描述不一致的现象。

此外,产品费率厘定和精算假设不合规等现象也被明确点到。如前海人寿某分红两全保险产品,利润测试的投资收益率假设为7%,存在较大利率风险隐患。

深圳以科技引领监管创新

针对上述问题,银保监会提醒各寿险公司在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中,应严格执行监管规定,做好产品开发设计和经营管理工作,强化合规经营意识与内控管理流程,并规范销售宣传行为。记者采访了解到,一段时间以来,作为我国重要保险中心城市之一的深圳,正不断加大对整个行业的监管力度。

“在不少保险消费者关注的重疾险上,我局大力督促保险机构提高承办服务质量,要求承办机构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参保系统与社保系统实时对接,并开发‘一站式’刷卡即时结报系统,实现参保人在市内外定点医院和药店直接刷卡结算,以提高消费者参保和理赔的便利性。”深圳银保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17-2018年我市参保人数约达到705万人次。

除人身险之外,深圳在车险行业监管上也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有效破解监管难题。“立足特区科技创新前沿优势,我们正大力开展技术创新。”该负责人介绍,在由深圳银保监局指导行业协会开发建设的“深保通”智能承保管理信息平台中,引入了移动互联、AI人脸识别、电子签名三大技术,实现对车险承保的全流程、全渠道电子化管控,确保车险“双录”和实名交费两项关键性制度的有效实施。”

在一系列创新举措的推动下,监管与发展实现了良好互动。去年1-9月,深圳保险市场保费收入累计达到905.94亿元,同比增长10.64%,共承担各类风险保障222.64万亿元。而截至去年第三季度,深圳共有保险法人机构27家,保险分公司74家,专业保险中介机构129家。保险公司法人机构资产总额共计4.28万亿元,继续稳坐全国次席。

编辑 曹亮

(作者:读特记者 张程)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