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北大副教授丁延庆“吐槽女儿”的视频在网上走红。很多家长看到“北大教授吐槽女儿学渣”“北大教授认命”这样的字眼,立马跟着自我代入:北大教授都认命了,我还能咋地?
根据公开报道,丁延庆小时候被称“神童”,6岁就能背下整本新华字典,本科就读于北大,后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现任北大博导、副教授。而丁教授的夫人,也同样是北大毕业的高材生。然而,女儿似乎完美避开了他们夫妻俩的学霸基因,在“学渣”的道路上越跑越偏。给女儿辅导作业若干次后,丁教授经历了从痛心疾首,到怀疑人生,再到心如止水的转变过程。
早在丁教授的视频走红之前,微博上就有一个相关话题:父母学霸孩子学渣什么体验?从用户留言来看,很多学霸父母都无法接受孩子是学渣的事实,沉浸在痛心疾首、怀疑人生的负面情绪中难以自拔。相比之下,“认命”的丁教授倒是一个“异类”,这也是其视频走红的一个原因所在。
没谁规定,天才父母生出来的一定是天才plus。事实上,父母很优秀但孩子很普通,或者父母平平无奇但孩子天赋异禀,都是正常的自然现象,现实中屡见不鲜。比如,爱因斯坦是举世公认的天才,但他的孩子并没有特别突出;屡获殊荣的天才青年学者曹原,其父母不过就是四川来深圳的普通打工者。
在正态分布里面,处在高智商和低智商两端的人都很少,绝大多数人都处在平均水平上下,高智商的父母生下来的孩子往往比平均水平高一点,但未必像其父母智商那么高。正如高个子的父母大概率会生出高个子的孩子,但孩子的个子一般不会比父母更高一样。有人将其称为“回归效应”,认为这是大自然和造物主的回归选择。正如丁教授所说,北大教授的孩子,很多都考不上北大,这不仅是事实,而且是天道。所谓“天道”,此处大抵就是自然规律。在一定程度上,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平衡的概率,个人的奋斗和努力才是有意义的。
丁教授说:“不管你多么优秀,你的孩子大概率都是一个普通人,要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学会接受,对于谁都好。”在我看来,这种“认命”,其实是对人之局限的理性认知,是对自己和孩子的正确认识,是接受孩子是个普通人的事实的通透与坦然,这种态度和选择值得点赞。
在丁教授之前,清华副教授刘瑜说过类似的话:“我的女儿正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这里有个值得注意的地方,不同的人对“普通”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丁教授说,我那姑娘跟我们那时差太远了。言外之意,他只是接受孩子没有自己优秀,并不是我们普通人理解中的“渣”。刘教授说自己的女儿普通,参照系都是身边清北藤校出身的人。可见,清北教授眼中的自家孩子普通人,跟王健林口中的一个亿的小目标,本质上是一样的。而且,丁教授吐槽归吐槽,苦恼归苦恼,认命归认命,但并没有对女儿放任自流,而是想方设法用陪伴和坚持,帮助孩子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有个观点说得好:在丁教授的故事里,最重要的价值内核在于,接受孩子的平庸不代表放弃孩子,承认孩子的普通不代表彻底佛系,明白孩子的平凡不代表放任不管,好父母是对孩子无条件接纳后,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带孩子一起向前。
但尽人事,各凭天命。不管身处哪个阶层、知识水平如何、家庭条件怎样,都要对自己和孩子有正确的认知,在“学会认命”的基础上不懈努力,才有可能“逆天改命”,走向更辽阔的天地。
(原标题《特评|可以接受平庸,但别放弃努力》)
编辑 吴徐美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李怡天 党毅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