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四届郎朗·深圳福田国际钢琴艺术节暨“福田杯”全国青少年钢琴精英赛进入到最激烈的阶段。
从赛事开始阶段,我就一直通过网络直播关注现场的比赛,最欣喜的是看到儿童组决赛的小朋友们,这帮也就最大不超过12岁的孩子,光看曲目,这个年龄段的选手已经有人摆出像德彪西、李斯特甚至拉赫玛尼诺夫这些已经有相当技术难度的曲目了,不单单是从演奏技术上来说的,如果从比赛演奏过程中他们音乐的感悟力上来说,这届比赛可以代表着当今咱们中国琴童的最高水平了,无论是年级上更成熟的少年组,还是更高层次的专业组,都没有儿童组选手演奏中展现的那种灵气,这种东西在演奏莫扎特、海顿这些作曲家的钢琴作品上,能够体现得更加明显。
这次儿童组更人欣喜的是有些选手在曲目上的大胆或者说出奇制胜,像法国作曲家弗雷的即兴曲,还有西班牙作曲家阿尔贝尼兹的曲目,甚至还有选择了卡普斯汀的作品,这个年纪弹这些合不合适我没有发言权,但如果说这能让琴童了解古典音乐历史的广阔和键盘音乐曲目库的深度,指导老师要记上一功。也说明现在参加钢琴比赛的思路再也不是以前体操式的比拼了。最后演奏弗雷和阿尔贝尼兹的选手演绎得也不错,最后也取得了不错的名次,可以说是得到了评委的认可。
专业组的比赛则更加紧张一些,在比赛曲目的选择上似乎大家都“英雄所见略同”了,毕竟钢琴作品中真正属于金字塔尖的作品也不是太多,很多专业组的选手都在复赛选择了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特别是像“告别”“热情”“暴风雨”“华伦斯坦”这些著名的作品,也有像李斯特、拉威尔这类炫技成分很高的作品,盲童王广彬竟然摆出自己改编的拉威尔《达芙妮与罗克埃》第二组曲,如果告诉我他不了解乐队总谱,光凭听力改编的这首作品,那真的是难以置信:王广彬的改编犹如剥茧抽丝,演奏中展现出对木管乐器灵巧的模仿,还有其中重要的动机型的强弱对比,假如作曲家听到,肯定都会相当惊讶。
到了决赛阶段,在选择协奏曲上更加趋同了,像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普罗科菲耶夫第二协奏曲这些属于最难的钢琴协奏曲之一的作品,基本“不能免俗”,某位钢琴大师还曾教育后辈,就算你能把这些作品弹得滴水不漏,也要错那么一两个音符,好让观众也提心吊胆,知道这曲子有多难。
我甚至还听到了在同一架钢琴上两个截然不同的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演绎,当然也有同样选曲大胆的选手,选择了充满爵士风味的格什温《F大调钢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这首作品远不如格什温另外一首作品《蓝色狂想曲》有名,但却是作曲家独立自己创作配器的,其中自由流动的性质同样也像一首狂想曲,其中爵士乐的幽默诙谐还有传统古典风格的抒情性如何把握,还有非常复杂灵活的节奏,可以说难度一点也不亚于其他作品。这次有选手选择这首作品让我想起1966年柴可夫斯基钢琴比赛中,当时年仅十六岁的索科洛夫选择在决赛时选择圣桑第二钢琴协奏曲,最终突出重围,斩获冠军,可以说敢于选这类协奏曲的选手,都是艺高人胆大!
决赛曲目有意思,选手间的互帮互助更有意思,这次专业组的决赛中有不少选手都是互相帮忙,演奏协奏曲中乐队的部分,如果是火药味浓厚的比赛,选手之间肯定不愿意这样干的,比赛两轮的曲目量已经不少了,帮忙演奏第二钢琴的乐队部分,花费的不光是练习的时间,还有合练的时间。
选手蔡双千因为抽签顺序贯穿整个比赛,所以他前后都要帮人协奏,中间自己还要比赛。虽然本来有机会获奖却最终无缘。但组委会为了鼓励这种艺术奉献的精神,专门给了他上郎朗大师课的机会。单从这就能看出“福田杯”全国青少年钢琴精英赛是一个共同学习进步的平台,虽然给其他选手保驾护航消耗的体力和脑力也不少,甚至还有可能影响自己在比赛中的发挥,但从音乐学习方面来讲,在第二钢琴伴奏中能学习到这些协奏曲乐队的细节,对于自己未来演出协奏曲会有更好的认识,这是一般比赛中无法学习到的。我相信这也是这次举办郎朗·深圳福田国际钢琴艺术节暨“福田杯”全国青少年钢琴精英赛的初衷之一。
除了让各位选手赛出风格、赛出水平的比赛外,本次艺术节还特别设置了青少年钢琴家扶持计划,让真正有前途的未来钢琴之星有一个登台亮相的机会。
在专业组决赛结束的当天晚上,在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就读的徐子航展现出了与比赛选手不一样的风采,徐子航的钢琴演奏总让人想起那些已经功成名就的老一辈钢琴大师,光是从演出曲目上可以看出他的早熟:巴赫的《意大利协奏曲》打头,再用舒伯特的即兴曲过渡,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作为上半场的重头戏,下半场用肖邦的第三叙事曲开场,重头戏在于李斯特的“但丁”奏鸣曲。徐子航的音色就像是被大自然打磨过的鹅卵石一样圆润,如果要跟比赛的选手比较,他的音量绝对不是最炸最轰鸣的,但却拥有绝对的穿透力,选择巴赫这样的作品开场,也证明他是一个不怯场的钢琴家,紧张的钢琴家可不敢选择多声部的作品,因为太容易暴露自己紧张的情绪了。巴赫这首难得标注强弱力度几号的作品,徐子航走得也不是模仿羽管键琴那种颗粒性的演绎,但却非常讨喜,除了第三乐章某些部分稍微显得有些急躁外,都是气定神闲的。贝多芬“悲怆”奏鸣曲跟巴赫也有些许联系,巴赫第二帕蒂塔里的第一首里法国式的开头,无论是情绪还是情绪转折,都跟“悲怆”奏鸣曲开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徐子航的演绎去掉了现代很多钢琴家演奏这首作品中的火气,如果说他想模仿谁,可能还真的有点智利钢琴家阿劳的那种意思。
徐子航这种风格去演绎肖邦和李斯特真的选对了,他把这两位作曲家的作品演绎得相当高级,不落俗套,跟很多参加比赛的选手不同,徐子航的演奏并不是告诉观众“请看我弹得有多快,有多响”,他有同龄钢琴没有的一种音乐性的魔力,下次真希望听听徐子航演奏法国作品甚至俄罗斯的作品。演出最后徐子航还返场了一首《我爱你中国》,让我们感受到他的那份赤子情怀!
翻看简历,原来徐子航也曾参加过往届的比赛。希望这次比赛选出的选手也能有这样成就!让我们继续期待后面的艺术节活动!
作者简介:
许哲韬:乐评人、音乐活动策划人。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先后在广州大剧院演出中心、深圳云颂音乐厅组织大量古典音乐会、原创歌剧项目及巡演工作,包括柏林爱乐、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广州大剧院年度歌剧:《弄臣》《假面舞会》《阿依达》《战争与和平》等。
乐评文章涵盖 CD 鉴赏与现场音乐会评论、作品改编讨论、年终观察等,散见于三联《爱乐》《音乐爱好者》《广东艺术》杂志等。
(原标题《琴声之外:超越比赛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