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山七院产科、新生儿科、感染内科正式开启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阻断。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是引起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的病原体。
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基因工程疫苗的生产和投入,以及乙肝疫苗的普及使用,HBV感染率呈下降趋势。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要在2030年“消灭”乙肝,使乙肝新发率降低至90%以下。
根据我国最新的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目前中国一般人群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S抗原,HBsAg)携带率属于中度流行国家。
2018年3月,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布了一份“全球乙肝流行、防治”的报告。
看完下面几个数据,你会发现扎心了。
多亏了我国强制对出生婴儿注射乙肝疫苗,使得我国的乙肝儿童感染率维持在一个稳定的区间。虽然如此,我国的儿童感染绝对值仍然很大。
5岁以下儿童乙肝感染率,我国的儿童感染率约为全球的0.2%-0.5%
我国育龄期女性乙肝现状
乙肝病毒母婴垂直感染是我国乙肝病毒(HBV)传播最主要的途径。
对于母亲是乙肝大三阳(HBeAg阳性)、小三阳(HBeAg阴性)的患者和携带者,尽管宝宝出生后按国家计划免疫(注射了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但仍然有5%-10%的几率传染给子女。而当其子女不幸感染了乙肝病毒后,又有25%的婴幼儿今后可能会发展成为肝硬化、肝癌等肝脏类疾病。
对于3岁以上的儿童和成年人,90%的乙肝病毒感染者可通过自身免疫作用,清除乙肝病毒,避免乙肝慢性化;在1-3岁的小儿身上,这个概率下降为30%;而最为严峻的情况,是处在1岁以下的婴儿,特别是新生儿围产期(宝宝在胎儿时期、分娩过程中和出生后1月内),他们一旦被传染上乙肝病毒,就终身与乙肝病毒为伴。
因此,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时的年龄是致乙肝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
所以,应该尽早做好预防和干预,对感染HBV的育龄女性妊娠前、妊娠期及产后进行规范管理,才能更好的实现HBV 母婴 “零”传播的目标。
乙肝阻断治疗如何进行
2018年《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育龄女性临床管理共识》(后文简称共识)中提到,乙肝病毒载量(即HBV DNA水平)在血液中达到或超过2X106 IU/mL即被判定为高乙肝病毒(病毒载量通过专业检测可得出,目前市面上统一采用的基本是达安试剂),此时,建议母亲进行母婴乙肝阻断治疗。
《共识》同时建议,乙肝母婴阻断治疗从母亲怀孕24-28周开始,通过口服妊娠期安全性为B级的抗病毒药物,来阻断HBV母婴传播。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和替比夫定(LdT)均为我国指南推荐使用的药物。
通常来说,对于肝功能一直正常的乙肝病毒携带孕妇来说,产后即可停药。
对于母亲是乙肝大、小三阳的患者,进行乙肝阻断治疗时,婴儿出生后,还要给婴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而且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必须注射3针,在小孩7个月—1周岁时,回到医院进一步检查乙肝表面抗原(S抗原)、乙肝表面抗体(S抗体)等。
中山七院感染内科副主任陈友鹏教授指出:“中国的乙肝病毒垂直传播的情况非常普遍。令人心痛的是,乙肝患者往往讳疾忌医,并不如实向医生道出家族中的乙肝感染史,往往使医生在治疗时无法准确判断乙肝的传染途径和类型,延误了最佳的预防和治疗时机。”
他还特别提醒,如果是到了婚育年龄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或慢性乙肝病人,不必过于忧虑乙肝病毒有传染下一代的风险,在专科医师正确的指导和治疗下,大多数妇女可以像其他女性一样,正常地结婚以及生育。
【读特新闻+】
一、妇女准备怀孕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育龄及准备妊娠女性均应该筛查HBsAg,乙肝病毒阳性者需要检测HBV DNA定量。
2、感染HBV的女性妊娠前或孕期应做肝功能、影像学或肝脏病理学检查,根据疾病严重程度评价妊娠的风险。
3、血清ALT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或乙肝肝硬化患者应立即开始抗病毒治疗,病情稳定后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再妊娠。
二、乙肝抗病毒药物对怀孕有影响吗?
首先,干扰素有导致胎儿致畸的情况,所以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药品说明书都规定不能在怀孕或受孕期间使用。另外,核苷类似物对怀孕的影响分两类:一是妊娠B级的,怀孕可用;还有一类是妊娠C级的,不建议怀孕期间使用。
三、妊娠B级和C级是什么意思呢?
根据美国FDA药物妊娠安全性分类,妊娠中用药的分级是A、B、C、D四级。妊娠A级是已经完全证实对人体是安全的,这样的药物是最好的;B级表示通过动物实验没有发现致畸情况,但是人体缺乏大规模的证据;C级就是在动物当中已经发现有致畸的情况,同时人体也没有更多的证据;D级就是有问题了,对动物和人都不安全。现在妊娠B级的乙肝抗病毒药物在中国上市的有替比夫定(LdT)和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
编辑 李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