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石边,清波荡漾。远眺前海桂湾,路网如织、高楼林立,城市美丽图画已经形成,一派勃勃生机。2018年岁末将至,对前海来说,201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深港合作、法治创新、金融创新、产业集聚等各个领域成绩斐然。
记者从前海开发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前海控股”)获悉,作为前海规划落地的执行单位和开发建设的主力军,2018年,前海控股不折不扣地执行前海合作区党工委和前海管理局的决策部署,公司上下团结一心,真抓实干,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截至12月20日,全年累计完成投资54.1亿元,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同比增长38%。其中,财政类投资完成24.85亿元,占前海年度财政投资目标26.43亿元的94%。同时,前海控股提高政治站位,全力做好前海城市功能环境双提升、抗击超强台风“山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等临时性、政治性重大任务,有力推动了前海城市新中心建设和自身发展不断壮大。
与此同时,围绕建设自贸新城和城市新中心等使命,结合创新开发建设具体工作实际,前海控股在单元一体化开发建设模式、打造城市级BIM应用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等8个方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举措,在打造“前海品牌”,输出“前海模式”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单元开发综合效益最大化
为最大限度利用好前海紧缺的土地资源,前海控股创新实施单元一体化开发模式,对单元土地进行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运营,形成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公共空间与商业设施一体化的城市形象。该模式已经在19单元03街坊等进行应用并取得阶段成效,并被纳入广东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案例,在全省范围内复制推广。
“我们对单元地块内各项目方案设计进行统筹管理,优化整合用地功能,做到地下空间一体化、街坊整体形象一体化等,实现地块内建筑群整体色彩、形态、组合协调美观。”前海控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统筹施工和运营方面,前海控股牵头协调单元地块内各家建设主体,实现综合效益和建设效率最大化。并且创新多种运营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了生产、生活空间集约高效的目的。
把“支部建在项目上”开辟党建工作新路径
弘扬“支部建在连上”光荣传统,充分发挥党在开发建设中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前海控股党委传承革命经验,创新思路,把9个党支部全部建在项目上,把全体党员全部调整到项目一线,得到了全国党建研究会领导的肯定。
据了解,前海控股党委着力推进党的建设与城市新中心建设高度融合,实施“八大特色工程”,作为“支部建在项目上”的配套机制,确保支部工作与合作区重大项目融合、与前海重点工作融合、与开发建设主要领域融合。前海控股将党建考核纳入企业组织绩效考核中,覆盖总部各部门、各事业部、各子公司。2018年,前海控股荣获深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荣誉称号。
打造城市级BIM应用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
前海控股通过引入数字化BIM技术,创新前海规划、设计、施工等建设管理模式,打造集中统一的工程数据中心,实现项目前期、现场管理和履约评价等全过程线上流转、留痕可溯。此举在前海市政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已被省、市纳入《广东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若干重点事项(20条)》、《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第三批改革创新经验》,在全省、全市范围内复制推广。
“我们针对规划落地协调难问题做了‘加法’、在设计错漏碰问题上做‘减法’、在工程信息化问题做‘乘法’、在城市智慧化管理问题做‘除法’。”前海控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工程廉政“双合同”模式
前海控股率先推出工程廉洁合同制。突出工程廉洁建设重点化管理,实行工程项目管理和廉政监督双合同制,将工程廉洁管理与建设计划、经营管理同步部署、同步落实、同步推进,把有关工程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和要求融入到合同书中,以合约形式规范工程廉洁管理。
例如,前海控股在签订市政V标、VI标、“双提升”工程、月亮湾跨线桥等重大项目工程合同的同时,与设计、施工、监理等合作单位同时签订了《建设工程廉政合同》,今年截至三季度末已签订廉政合同107份。目前,该模式已被列入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改革创新经验,向全市复制推广。
站城一体化开发建设模式
为最大程度发挥前海土地价值,集中解决城市交通需求,前海控股创新轨道交通站城一体化开发建设模式,将轨道交通与城市基础设施等进行一体化设计、建设和发展,打造协同、集约、高效的城市新中心,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提供范本。目前,该模式已经在地铁5、9号线前海段得到应用。
在节约资源利用方面,前海控股以及相关单位对轨道交通设施及沿线地块、基础设施协调建设时序、一体化开发,划分出边界清晰的城市建设分期实施范围,并在各开发阶段设定与城市空间相符合的开发规模与利用方案,实现分期开发、无缝衔接,防止“各自为政”,避免无序、重复建设,从而最大效率利用土地资源、节省项目开发建设投资、推动城市新中心建设效率。
在促进城市管理方面,该模式将率先采用轨道交通作为公共交通运输骨干集约发展模式,重点为市民提供办公、居住、出行、休闲等综合性城市服务。
创新地铁保护方式
为解决地铁保护问题,前海控股采取“原位旁压试验及静力触探试验”等科技手段进行专项科研攻关,综合确定最合理可控的地铁保护施工工艺及工序方案。该方式有效保障了施工过程中既有运营地铁隧道结构的安全。
据悉,前海控股利用国家实验室进行1∶1大型隧道整环管片试验和现代数值仿真实验,模拟前海交易广场项目地下工程实施前、中、后三个阶段的隧道受力状态,为地铁隧道保护提供了坚实理论和实验基础。
此外,项目中还采用徕卡高精度0.5秒全转仪,搭建“实时监测、实时播报”的安全管理平台,进而可以实时掌握地铁隧道安全状态。
城市景观、环境与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前海坚持城市功能环境双提升,不断完善城市功能配套,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和优化前海的营商环境,为城市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为进一步推动景观环境与前海城市和产业高度融合发展,前海控股结合前海综合规划,一体化布局,促进景观环境与城市规划、现有产业带和城市功能带高度契合。
值得一提的是,前海控股积极引入先进理念,邀请国内一流专家参与指导,成立景观专家组编制设计指引,确定具有前海特色的实施理念。前湾一路特色景观迎宾大道、梦海大道绿色走廊等景观工程,既凸显了中国特色和前海特点,又不乏国际范,充分展现了前海可比肩国际标准的新形象。
前海区域集中供冷建设模式
集中供冷是前海建设的一大典型代表。前海率先将区域集中供冷列为公用事业,并将其纳入市政公共设施,规划建设10个集中供冷站,总供冷能力40万冷吨,建成后将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区域集中供冷系统。据了解,目前,控股公司已启动2、4、5、10等四个冷站的设计与建设,其中,位于桂湾片区的2号冷站已落成并投入运行,成为前海对外交流展示的窗口。
在冷站管网敷设方面,前海控股通过积极沟通,主动对接,将管网同时纳入该区域市政道路建设过程中,采取嵌入式管理模式,实现路到哪里,管网就到哪里,避免了道路二次开挖、资源浪费,降低了建设成本。
编辑 周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