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汕特别合作区:打造“飞地经济”样本协调发展典范

读特记者 石义胜 实习生 李艳
2018-12-18 08:30
摘要

12月16日,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揭牌,深圳第“10+1”区、深汕特别合作区在万众期待中惊艳亮相。

深汕湾畔,大潮涌动; 赤石河岸,鸟语花香。

12月16日,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揭牌,深圳第“10+1”区、深汕特别合作区在万众期待中惊艳亮相。这块沉寂已久的大地站在了新起点、踏上了新征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深汕人的使命与长征就是耕好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试验田,当好全国飞地经济模式的探路人,探索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的新样本。

不忘初心深耕协调发展的试验田

深汕特别合作区是践行区域协调发展的试验田、排头兵。从2008年成立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园,到2011年扩容升格为深汕特别合作区,到2017年调整由深圳全面负责建设管理,再到本月16日的正式揭牌,深汕特别合作区始终牢记使命,不畏险滩,摸着石头过河,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2018年10月的深汕特别合作区鹅埠片区。何龙 张贵 申三山 图

2011年12月的深汕特别合作区鹅埠片区。何龙 张贵 申三山 图

深汕特别合作区所辖的鹅埠等四镇,是红色老区,产业薄弱,合作区设立初期没有任何工业基础、市政基础设施几近为零,是粤东最为落后的地区之一。468.3平方公里的土地山川秀美,50.9公里滨海岸线水清沙幼,山、林、河、海、湿地、温泉,相得益彰,应有尽有,资源秉赋得天独厚,地理区位优势明显。然而,手捧着金饭碗却没饭吃。

借助发达地区的先发优势,激活欠发达地区的后发优势,探索一条协调发展之路、合作共赢之路,是深汕特别合作区肩负的光荣使命。今天的深汕,深圳以70亿元的财政投入逐步撬动各类投资已经达到1200亿元,产业集聚开始形成,基础设施逐步推进,城市骨架初见雏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东部门户、粤东沿海经济带新中心、深圳市自主创新拓展区、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的基础日益夯实,黑龙江、福建、广西、西藏、新疆等兄弟省市都来合作区考察交流,认为“深汕飞地模式”在体制机制创新上敢闯敢试,探索在先,成效显著,值得参考借鉴。

时不我待以改革促发展

改革,于荆棘密布处辟出一条新路,于急流险滩中破浪前行。

2018年,深汕特别合作区在改革创新发展路上不断取得新突破。为了与特别新城快速发展的节奏相适应,合作区大力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强力推进实施“政务服务和营商环境双优工程”,出台了《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若干补充规定》等文件,印发了政府投资类项目及社会投资类项目并联审批流程,实现了项目落地零等待;城市综合服务厅已建成将投入使用。土地管理改革方面,实施滚动开发战略,编制了《集体土地征收与流转总体方案》《集体土地征收与补偿暂行办法》,逐步启动了土地收储、留用地、宅基地、整村搬迁等政策的研究,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城市化改革、基准地价、各项用地办事流程等研究。国资是建设合作区的主力军,国资国企改革方面,将深汕投控集团公司划转为区属国有企业,同时组建了深汕智研院、深汕城投、深汕城服等3家区属国有企业,壮大区属国企资金规模助力合作区开发建设。

2018年12月的创业村。何龙 张贵 申三山 图

2017年3月的创业村。何龙 张贵 申三山 图

系列举措助力改革开放再出发

“2019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是深汕特别合作区加速融入深圳、构建深圳全面负责建设管理体制机制的落实之年。”市政府副秘书长、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主任产耀东表示,我们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勇担新时代经济特区新使命的先导区,勇担深圳深化改革开放的实验田,勇担深圳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的主战场,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与深圳政策贯通、交通互通、资金融通、人才畅通、民心相通的一体化发展格局。2019年,深汕特别合作区将重点实施一系列切实举措。

南门河综合治理项目。何龙 张贵 申三山 图

坚持高质量发展导向,完成总体规划、中心区概念城市设计等规划修订。推进“一心四组团”空间规划和各组团专项规划,以及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综合交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等专项规划。推进高铁深汕站、政务服务区两大重点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编制2019年度部门预算、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等,加快纳入“全市一盘棋”。

坚定“产业第一、实体优先、实业兴区”发展方向,重点引进先进通讯设备、数控机床、人工智能、医疗数字机械、自动化控制系统、汽车仪器仪表等项目。推进浩能智能设备研发及生产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开展精准招商,打造全国最大的机器人小镇。

重点推进望鹏大道等9条市政道路建设,快速推动路网形成。协调推进深汕西高速公路鲘门段改线工作、深汕350km/h高铁和深汕第二高速公路等外联交通前期工作。完成深汕大道提升、中心区道路管线迁改、汕美生态文化谷绿道配套、深圳港小漠港区(一期)道路主体、鲘门站前广场及交通场站等建设。

品牌产业园。何龙 张贵 申三山 图

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学校、医院、文体和商业综合体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提质营商环境。完成寄宿制高中和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项目立项、规划选址等工作。加快深汕三甲医院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生队伍建设,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成三角山水库应急引水等5大水源工程,启动西部水源及供水工程。推进涉及合作区11个项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完成智安居建设工程。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打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打各类犯罪行为,切实提升群众安全感。推进“智慧深汕”建设,完善“1+4+N”智慧深汕管控体系,完成智慧深汕大数据中心建设,实现各类基础数据采集和建库。

积极协调推进区直机构组建、领导职数核定和公检法机关设立。完成汕尾(海丰)选派及派驻人员、“四镇一场”及下设机构编制内且同意划转合作区人员审核,对拟划转在职人员定岗任职。制定“四镇一场”编外人员移交接管方案。建立(筹建)三防指挥中心、建设工程质检中心、网信管理中心等机构。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区”。

合作区13个项目实现竣工投产,图为蓝盾新型防水材料华南生产基地。何龙 张贵 申三山 图

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深圳重要讲话精神,列入合作区各级党组织学习第一议题,常态化开展学习活动。大力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突出抓好“标准+”。切实提高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两个覆盖”质量。加快“智慧党建”系统建设,组建区级党群服务中心,打造全方位开放的党建公共平台。抓好纪律宣传教育,持续压紧压实“两个责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刚来合作区的时候,总有一种有力使不出的感觉。”这是2012年深圳市委组织部为深汕特别合作区选派的第一批干部的普遍感觉,加上生活条件艰难,有一些干部选择了提前离开。

全国各地合作建立的“飞地园区”众多,模式多样,发展路径不尽相同,但是普遍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根本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从顶层设计上敢于突破条条框框,改革创新务实管用的体制机制。

2017年以来,在市政府副秘书长、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主任产耀东的带领下,合作区各相关部门全力做好体制机制调整的调研与准备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学习借鉴北京中关村、武汉高新区、广州琶洲等有益经验,请教市委政研室等市直部门,结合合作区实际,深入剖析现有体制机制利弊,形成近20万字决策参考建议材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方案。

鸟瞰鲘门百安半岛。何龙 张贵 申三山 图

2017年9月7日,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方案,决定将合作区调整由深圳市委市政府全面负责建设管理,要求省直部门和深圳、汕尾市委市政府全力以赴尽快将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到位。同月21日,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方案的批复》,正式赋予深圳市委全面主导合作区经济社会事务的使命,按照“10+1”(深圳10个区+深汕特别合作区)模式给予全方位的政策和资源支持,及时解决合作区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合作区在新体制机制下迅速打开工作局面,尽快做大做强。调整方案提出,以深圳市一个经济功能区的标准和要求,对合作区进行顶层设计、资源配置、规划建设、管理运营。

今年以来,合作区税务局、供电局、电信分公司、邮政深汕分局、纪工委、监察专员办等机构挂牌成立,深汕法院、深汕检察院、深汕公安局获批复成立,深汕消防执勤队已进驻,国家金库合作区支库调整成立。代拟的《广东省深汕特别合作区条例》(草案)经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已报请省政府审议,省司法厅已完成征求意见,召开专家论证会并开展立法调研。

12月16日,中国共产党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工作委员会、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揭牌。深汕特别合作区迎来了新的发展起点,开启了新的发展征程。

鲘门海景。何龙 张贵 申三山 图

市民感言

深汕特别合作区城市综合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常丽: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式揭牌并进入深圳市全面主导时代。合作区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区属企业和干部职工深受鼓舞、士气高涨,一心想干出个样来。合作区未来发展任重道远。作为合作区大开发大建设的参与者,我们将牢牢把握合作区带来的重要机遇,创新争先、勇当尖兵,为合作区踏上新征程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坚信合作区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深汕特别合作区策略研究办主任黄正江:

合作区从汕尾最偏远、最落后的区域转变为日新月异的全新产业新城和滨海新区,关键在于“以发展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通过发展坚定了省市为合作区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重新进行制度设计的决心,通过改革坚定了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的信心,凝聚了合作区创新发展的强劲动力。以揭牌为新起点,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心决心,牢记使命担当,埋头苦干、实干,围绕合作区目标定位,认真贯彻落实合作区各项决策部署,尽最大的努力,以最好的业绩,投身于合作区描绘最新最美蓝图的历史伟业。

圳美绿道项目部项目总工李汉明:

在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强有力的领导和统筹谋划下,合作区医疗、交通等基础设施和产业功能都得到全面提升和优化,充分挖掘合作区的区位优势、后发优势,激发和提升深汕人共同参与城市建设的热情和幸福感。回顾过去,我们满怀豪情;展望未来,我们奋力争先。

深汕特别合作区党群工作局副局长郑晞曼:

40年前,历史选择了深圳,一个边陲农业县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都市。40年后的今天,历史选择了深汕特别合作区。改革开放再出发,放眼全球、对标世界,明天的深汕特别合作区必将发展成为具有特别意义的现代化新城。

见习编辑 黄泽霖

(作者:读特记者 石义胜 实习生 李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