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副主任孙念瑞在2018中国民营企业高峰论坛上表示,由金融管理部门协调指导、地方推动、市场各方响应的化解股票质押风险体系机制已初步建立。目前,上市公司主要股东股票质押日均平仓规模仅4000万元(通过证券公司处置),潜在的二级市场风险得到了有效遏制,但融资到期能否还钱仍是2019年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宏观面
1、国家统计局9日公布的物价数据显示,11月,CPI同比上涨2.2%,涨幅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PPI同比上涨2.7%,涨幅较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专家认为,明年物价水平上涨动力不足,CPI、PPI走势趋于下行,通胀料继续保持温和,不会对货币政策操作形成掣肘。
2、《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条例》(简称“PPP条例”)将于年底前发布。专家认为,出台PPP条例等措施将进一步完善PPP政策体系,助力PPP项目提质增效,促进基建回升。未来PPP项目入库有望进一步规范,落地速度将加快,并聚焦民生、生态环保等补短板工程。
3、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减产“靴子”12月7日落地。当日,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达成协议,决定从2019年1月开始日均减产原油120万桶,初步设定期限为6个月。按照此协议,其中三分之二的减产额度由欧佩克成员国承担,其余额度由俄罗斯等10个非欧佩克产油国分担。业内人士认为,若减产协议能被如实履行,后期原油市场可能走向平衡。
4、昨日,深交所、上交所、港交所联合发布通知,为进一步优化互联互通机制,推动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协同发展,沪深港交易所已就不同投票权架构公司纳入港股通股票具体方案达成共识。下一步,三所将抓紧制定相关规则,在完成必要程序后向市场公布,预计规则将于2019年年中生效实施。
5、日前,深交所和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根据指数编制规则,对深证成指、深证100、中小板指、创业板指、中小创新等深证系列指数实施样本股定期调整,并将于2019年1月份的第一个交易日正式实施。
二、中观面
1、数据显示,截至12月9日,共有1222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2018年全年业绩预告,784家预喜,预喜比例高达64.16%。产品涨价的同时控制成本,是部分公司取得亮眼业绩的主要原因。此外,多家ST公司通过变卖资产,特别是房产实现扭亏。
2、在A股市场的估值底部区域,聪明钱不断涌入,买出爆款基金。工银瑞信12月8日公告称,旗下上证50ETF发行成立,合计募集规模113.50亿元,成为年内第5只首发规模超过百亿的ETF产品。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产品有效认购总户数仅为8037户,这意味着,户均认购高达141.2万元。业内人士认为,从户均认购高达百万级的规模来看,无疑是机构资金在大量买入。
3、“双11”的快递刚刚签完,“双12”的支付宝红包已经满天飞。与以往支付宝一家独大不同的是,今年“双12”银联云闪付也杀入主战场,砸重金推出“双12买单,银联替你付一半”活动。“双12”大战还没开打,就已经被“羊毛党”盯上了。在去年的云闪付活动中,就曾出现“羊毛党”用200张银行卡一夜赚4000元的战绩。
4、上周,沪、深两市交易所合计发出29封问询函,环比前一周微升。据统计,年末杭州高新、杉杉控股、鄂尔多斯、精达股份等与控股股东频现关联交易,交易所对评估高溢价、程序合规性、持续经营影响等方面问题高度关注。
5、带量采购政策落地“搅动”A股。12月6日,国家医保局主导的“4+7”城市带量采购在上海开标。由于预中标采购价跌幅超预期,医药股当日午后全线跳水,仿制药板块首当其冲。12月6日至7日,A股申万医药生物板块市值蒸发逾两千亿元。
6、在业内人士看来,银行可转债发行不理想甚至发行难,银行积极拓展新业务尤其是数月来密集新设理财子公司,当前银行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小微贷款带来的信贷扩张,以及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过渡期后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更高要求,这让银行有迫切的资本补足需要。
7、12月份以来的5个交易日里,共有83家公司接待基金公司、证券公司、阳光私募、保险公司、海外机构等机构调研,其中,券商成为A股机构调研的主力军,参与调研公司家数达到69家。
编辑 李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