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论坛上,专家为中山加快融入国内大循环建言献策
南方+
2021-05-14 00:46

5月12日下午,由中山市委、市政府主办、中山市商务局承办的中山市加快融入国内大循环论坛举行。

论坛邀请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原校长文魁、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祝合良、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市场流通与消费研究室主任依绍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教授张杰等专家,为中山市加快融入国内大循环把脉献策。中山市委书记赖泽华作小结讲话,市长危伟汉致辞。

“加快融入国内大循环”论坛上,五位专家分别进行了演讲,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和见解。

专家建言:

实施“产业联动”向现代服务业拓展

论坛上,围绕畅通经济循环、健全现代流通体系、中山经济发展新模式、中山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等主题,五位专家分别进行了演讲,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和见解。

经济学家常修泽认为,不同城市的发展模式不同,他建议中山在坚持“制造业强市”基础上,实施“产业联动”,向包括商贸流通业在内的整个现代服务业拓展:发挥家电、家具、灯饰、五金、服装等产业集群优势,促商品“买卖全国买卖全球”,向市场化和国际化推进;立足工业实际,把产前的研发、设计,产后的销售、服务等“生产性服务”环节“剥离”出来;拓展金融服务、科创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服务以及现代物流等生产型服务业;发展大健康、文化旅游等生活型服务业等。

常修泽还认为,“翠亨新区+南朗”的土地,是中山的“白菜心”。他建议中山“深度融入深圳”,建立“深中产业园区”,打造深圳的“飞地”。

“任何一个经济体制造业都是基础,这个优势不能丢,绝不能淡化制造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原校长文魁认为,中山需要找准国家大格局下中山的时空定位,发现中山与大格局衔接的发展优势,明确中山发展模式转换的方向和任务,发掘面向国内需求的供给能力和供给潜力。同时,坚定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完善产业链,一方面积极与外循环对接,另一方面融入国内大循环。

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祝合良就中山市如何融入新发展格局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看法;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市场流通与消费研究室主任依绍华阐述了建立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性及其对强化国内大循环的意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教授张杰就“中山如何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城市未来:

打造全国制造业一线城市

赖泽华表示,专家们的发言字字珠玑,既有国际视野、又有中山内核,既有理论高度、又有落地实操,听后让人豁然开朗、受益匪浅。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结合专家们的金言玉语,认真思考、仔细研究、对标找差,拿出更多实实在在的工作举措。要抢抓“双区驱动”“双城联动”重大历史机遇,主动对接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承接要素资源溢出,形成产业分工配套,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为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作出应有贡献。要坚持制造业立市、制造业强市不动摇,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做实重大产业平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培育壮大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精密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全国制造业一线城市。要狠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品牌化、品质化提升,强化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元化升级。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打通从生产、分配到流通、消费等诸多环节的堵点、断点,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在中山集聚、交易、配置,释放内需潜力,扩大居民消费,把短板弱项变成“潜力板”。

危伟汉表示,按照党中央“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中山积极探索加快融入国内大循环的有效路径,充分利用产业基础扎实、产业链条完整、产品市场广阔、区位优越等优势,努力在新发展格局中赢得先机、开创新局。比如,聚焦产业振兴,大力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群,推进产业链高级化高端化,提升中山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聚焦创新能力提升,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先后引进中科院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光子科学中心和先进低温研究院等国家重大科学装置,为大湾区乃至全国强化基础研究、解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提供支撑;聚焦有效制度建设,完善出台了国土规划、项目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专业市场提升等领域的一系列政策体系,为破解用地难题、扩大有效投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等提供保障。

(原标题《这个论坛上,专家为中山加快融入国内大循环建言献策》)

编辑 (冻结)刘桂瑶审读 刘春生审核 冻结-党毅浩,编辑-李怡天(客户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