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经之文化美学理论和文化创新实践研讨会举行

读特记者 张锐/文 胡蕾/图
2018-11-28 23:04
摘要

“胡老师是深圳的一个符号性的存在”

胡经之先生在座谈会上。

11月27日上午,胡经之文化美学理论和文化创新实践研讨会在深圳举行。应邀参加此次研讨会的专家,大多是对胡经之先生的学术生涯有过深入研究,或对胡经之先生了解甚多的深圳本土学者。大家回顾了胡经之先生在学术创新,特别是在深圳文化创新和文艺发展方面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为深圳未来的文化创新和文艺发展建言献策。

推动深圳文艺发展走向高峰

“胡老师是深圳的一个符号性的存在”,深圳出版集团总经理尹昌龙认为,胡经之先生是改革开放40年来学术界的一个标杆性人物。在与会者的眼中,胡经之先生对于深圳的文化建设无疑起着“压舱石”般的重要作用。“有胡老师在,就不能说深圳没有学术”,尹昌龙认为,胡经之先生的学术研究有三个转向,一是从美学向文艺学的转向,二是从文艺美学到文化美学的转向,三是从个人的学术研究走向群体性的学术市场。胡经之先生来深后,没有在书斋里进行个人研究,而是创办学科、带研究生,从个人性的学术研究走向群体性的学术生产,让自己的学术成果开枝散叶进入到深圳各个文化领域。广东省人大常委、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原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深圳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杰认为:“经之先生开创了文艺美学,极大地推动了文艺理论、文化理论的发展,是一位创立学科、开宗立派的重要学者。”

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起点上,文艺界亟需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全面推动深圳文艺发展从“高原”走向“高峰”。在此层面上,市委宣传部文艺处调研员胡滨用“一座丰碑”来形容胡经之先生之于深圳的意义。他表示,当下对于胡经之学术理论的研讨具有深刻意义,在探索新中国艺术文化之路之时,胡经之先生的文艺美学是集中西方美学的大成,在改革开放启动的时候,他创立了新的学术领域。不仅如此,胡经之先生对深圳学术界、教育界,以及对深圳文化的精品创作、艺术评审、组织工作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胡经之先生将他在北京大学时的影响力带到深圳,在深圳创立发展最关键的时期,在不断实践中对深圳的文化发展发挥了深厚的推动作用。

关注深圳学术文化、社会文化建设

胡经之先生曾任深圳市文联副主席等职,他一直关注深圳市文艺的发展,是深圳文艺理论建设的高峰。对此,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瑞琦表示,胡经之先生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文艺理论家、美学家,也是深圳文化学术界的开荒牛。

在深圳学术文化、社会文化建设方面,胡经之先生的创新思想也有充分体现。深圳大学教授吴俊忠表示,胡经之先生为深圳学术文化建设与发展搭建了高层次学术平台。1985年深圳大学召开的“中国首届比较文学学术会议”、1986年举行的“海外华人文学国际研讨会”,以及20世纪90年代召开的、国内首次举办的“国际美学研讨会”,这三次高层次学术会议,是他为深圳学术文化建设搭建高层次平台的创新之作。此外,与暨南大学饶芃子教授共同努力,成功申报华南地区第一个文艺学博士点,培养了11届博士生。1988年9月,胡经之先生又创办了“特区文化研究生班”等,均为深圳学术文化建设“种树育才”之举。

如今,胡经之先生的学子学孙中,已有许多人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领导岗位任职,他们已成为深圳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会上,李瑞琦表示,胡经之先生对深圳文学艺术界的贡献,分别体现在培养了一批文化艺术高级人才,扶持了一批优秀文学艺术家,培育了一批优秀的文艺评论队伍。“如今深圳经济特区已经走过38年历程,胡经之先生也已85岁高龄,学术生涯也历时60多年,但他仍关心文学艺术的发展,坚持在学术研究的岗位上,他把自己的后半生全部奉献给了深圳,这种精神实在可敬可佩。”

身体力行的改革者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教授黄永健认为,深圳是一个崇尚创新、智慧、力量的城市,胡经之先生是一位身体力行的改革者,以一个颇具个案意味的成功案例为“深圳学派”安身立命。“‘深圳学派’建设已经在学术界悄然发声。我坚信,在胡先生精神的感召之下,第二代第三代以至未来的深圳学人一定会从中国和世界的地平线上迅速崛起,用学术创新开拓属于中国和人类的思想净土。”

深圳大学教授陈继会表示,胡经之先生是深圳文化的守望者,是深圳文化创新实践的积极参与者;以原创的学术著述,重塑深圳文化形象;热情关注和扶持深圳文学艺术的发展,在城市日渐“物质化”的背景下,呼唤倡导人文精神;以“人文”的尺度,关注、守望深圳城市生态。

编辑 张会

(作者:读特记者 张锐/文 胡蕾/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