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有一支名为“深圳民间河长”的队伍,这支队伍由68名环保行业专家、学者组成,成立至今,共收集反馈河湖污染事件210起,推动40起污染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深圳民间河长”是深圳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一项生动实践。
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深圳正通过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大力推进更加规范有效基层治理,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积极构建多元共治的新型城市基层治理格局。
志愿服务 百万志愿者深度参与基层治理
日前,当记者走进福田区华富街道莲花三村时,社区的老年志愿者们正在党群服务中心旁的志愿服务岗亭边忙碌着。
“量血压、改裤脚……这些简单的活儿我们都能干。”莲花三村老年协会会长吕正美声音爽朗地告诉记者,协会的志愿服务队由50多个银发老人组成,除了日常会在岗亭值班外,还在小区巡逻,遇到脏乱差等情况就上报到群里,再由小区管理处派人清理处理。“除此之外,我们还会自己掏钱去看望小区里的病号、孤寡老人。”
莲花三村的社区志愿服务并非孤例。华富街道国创园区党委书记张鑫介绍,街道有8个社区,每个社区都有附属于老年协会的志愿服务队。平时,这些志愿服务队组成“护学队”,维护辖区内中小学生上下学的交通安全,对有需要上门服务的特殊人群也提供相应的志愿服务。
如今,深圳志愿服务社区化已“遍地开花”。以230个社区志愿服务U站为阵地,80%以上的社区U站已经形成本社区的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加入到志愿队伍中。
深圳作为志愿者之城,“参与、互助、奉献、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已深入人心,截至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已将近160万人,深度参与到城市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
多元参与 打造共建共治“新生态圈”
从政府“一肩挑”,到社区志愿者、社会组织、社工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基层治理,深圳基层治理更加立体多元,群众参与自治的能力不断增强,一个共建共治的“新生态圈”正在深圳基层悄然形成。
——社会组织在各个领域广泛兴起,全市共有社会组织1.3万多家,专业社工8515人,其中一线社工6532人。在心理健康、矫治安帮、法律援助、纠纷调处等社会治理重点领域,社会组织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在社会矛盾调处方面,“大调解”体系日益完善。印发《关于学习借鉴“枫桥经验”推进我市社会矛盾化解的通知》《深圳市健全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实施意见》,全市备案人民调解组织1808个,其中派驻公安派出所、交警、信访等部门的人民调解室335个。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日益完善,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意见》,以及《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南》指导性标准文件,督促企业严守法定职责、履行社会责任,推动企业等市场主体参与社会治理……
社区共建 一张网连接千万家
这些天,南山区沿山社区党委书记吴红霞正在谋划着如何调动更多的社区力量,特别是年轻人积极参与社区治理。
“近年来随着深圳大力推行社区党建标准化,社区党委在社区治理中的领导作用越来越突出。而要搞好社区治理,我觉得关键就是整合好社区的各种资源,让大家都来参与,都尽一份力量。”吴红霞说,社区党委将针对社区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分门别类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比如打造更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平台,吸引年轻人加入社区志愿服务,在服务中参与社区治理。
深圳作为全国第一个没有农村建制的城市,社区就是城市的“神经末梢”,也是基层治理的重中之重。而抓好社区治理,必须牢牢牵住社区党建这一“牛鼻子”。
近年来,深圳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社区党建标准化建设的意见》《社区委员会工作规则(试行)》,围绕突出社区党委的政治功能,深化政经分开、居站整合、赋权定责、人事提管4项改革,进一步做实工资福利、活动阵地、服务经费3项保障,不断推进以社区党委为领导核心,居委会、工作站及各种驻社区单位和组织有序发挥作用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社区党委核心作用的强化和突显,成为社区治理的“领头雁”。如今,深圳645个社区全部建立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作为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整合了社区里的各类机构、工作力量和阵地资源,为社区党员群众提供一站式、综合性、多功能的公共服务,如一张网般连接起千万家。
在社区党委的引领下,深圳通过组建社区居民议事会,居民在社区建设中的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充分保障;通过推广楼栋长制,最大程度发动社会力量和群防群治力量,使社区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通过开发社区公益服务项目,为有社区服务意愿的特殊群体提供平台和机会;通过引导和鼓励物业服务企业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充分发挥物业管理公司“覆盖面广、服务人口多、与辖区居民零距离”的优势……
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朋友圈”越来越大,由社区党委引领编织的一张网将各种社区资源联结起来,形成共建优势,不断提升着基层治理水平。
编辑 黄子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