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即将到来,科技的风往哪吹?14日高交会上演智慧碰撞重头戏,未来科技峰会汇聚各方专家精彩论道,大家普遍认为,人工智能(AI)、智能制造成为科技产业创新快速发展的驱动“双轮”,今后的产业转型变革之路在于创新突破,少玩概念,多做研发,尚有大量创新空白地带可供中小企业、初创企业驰骋裂变。
人工智能未来像电一样不可或缺
“坦白讲,所有人可能都低估了人工智能对社会进步的挑战和冲击力度。” 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韦青说,智能社会来临前夜,万物正在重构,现在的谷歌、微软、苹果如果拥抱最新的技术、理念和生产力,就会像摩托罗拉和诺基亚那样从巨无霸走向快速消亡。
未来的人工智能,就像现在的电力,所有企业都必须用到。他认为,再过20-30年就不会有专门的人工智能企业,人工智能无处不在,“现在哪间公司还不考虑上云,用巨大高效计算力的话,就很危险了。”
人工智能不仅巨头能玩,中小企业还有大量机遇。长沙莫之比智能科技公司董事长陈浩文、北京中润普达(集团)公司CEO杜小军、北京的卢深视科技公司创始人户磊、三角兽(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宇驰等分别从智能驾驶、中文语义识别、三维图像识别等领域分享了人工智能及其相关领域还有许多细分空白机遇。陈浩文率领30多人的团队研发攻关毫米波雷达,创业半年拿到数千万元订单,随后又拿到汽车产业基金,“毫米波雷达是一个很小的模块,但智能车辆、智慧驾驶、智慧家庭、智慧医疗、智慧人机交互等等都需要。”
创业企业需要寻找到人工智能浪潮中的切入点,做专做精成为细分领域的小巨人。杜小军和团队发现,认知计算是泛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之一,汉语和英文在处理上有根本差别,中国要发展人工智能,中文语义识别必须自主创新。他们的AI类人脑辅助系统获得发明专利,在这一方向率先取得突破。户磊分享到,图像感知与识别能力是人工智能的基石技术之一,从分米级、厘米级进化到毫米级、亚毫米级,从静态到动态,从二维到三维,其中还有许多空白点。例如目前许多人脸识别系统对于3D人脸面具无法识别,就需要在三维识别、三维结构光方面突破,小企业也可以实现创新大突破。
“我近期参加的不少学术会议上,专家们开始为人工智能降温,呼吁理性冷静看待,不要过于夸大、进行神化。”韦青说,各方不应低估人工智能真正实现,所需要的巨大投入和长期艰巨性,要警惕发展过程中鱼龙混杂、混淆概念浑水摸鱼。
智能制造拥抱全新生产力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浪潮,推动工业制造各分支领域向智能制造升级。对技术的拥抱,也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拥抱。百度(宁波)云智基地总经理王洪全表分析,信息通信、电子制造行业的中小企业在人工智能时代到来时,需要寻找到新的生存与发展方式,需要在产业链中找到自身位置,需要流量、数据、技术支撑,可以用互补的方式依靠产业链力量来解决,例如可以利用BAT各大平台免费开放的数据。
智能制造很热,企业很焦虑也很现实:都不希望落伍掉队,都想有一席之地,同时得有收益不能望梅止渴。TCL集团资深解决方案专家、 格创东智科技公司首席架构师王锦,多氟多集团董事长李世江等谈到,智能制造分三个方面: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由互联网、智能装备、智能服务等组成。现代工业向智能制造进化,将升级为智能工业,其发展方向和路径是降低人的压力,提高生产效率、精度、良品率和安全性,实现状态识别、实时分析、精准执行、自主决策、不断学习和提升。此外,人工智能与传统设备装备结合,产生新一代自动化装备,也是智能制造的主流创新方向。
“服务机器人迎来芳华时代.已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北京康力优蓝机器人科技公司董事长刘雪楠说,服务机器人在智慧司法、智慧金融、智慧医疗、汽车4S服务、智能音箱等数十个场景中涌向市场,今后家用型服务机器人的年销量将数以千万计。大部分服务机器人由中小企业研发生产,需要借船出海、借势发力,运用好公有云、大数据平台、泛人工智能技术,避免落入单一功能陷阱,实现生态化发展。
金融科技潜力巨大可破企业融资瓶颈
金融科技可以创新助力企业直接融资,避免P2P行业不断“暴雷”的弊端。亿百润CEO虞咏峰表示,金融科技可以助力企业规范化融资,目前我国企业的间接融资比例较高,也是推高杠杆率的原因之一。金融科技中的大数据应该加速普及、加强互通,研发创新的金融科技化解发展风险。
众禄基金资产配置深圳研究院副院长王晶、融慧金科华南区负责人欧阳永明等与会嘉宾纷纷谈到,金融科技在资产配置、风险控制等领域具有大量需求和巨大潜力,同时将带来更强的潜在危险控制能力,为普通用户带来更多保障,促进行业健康发展,金融将是人工智能落地最快最普及的领域之一。
编辑 李林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