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记者节,向这些追求有品质新闻的记者致敬!

读特记者 甘霖 叶志卫 姚卓文 谷少传 杨媚 王若琳 王小可 易东 何泳 王剑锋 杜贺
2018-11-08 07:58
摘要

致敬!

读特记者邢峻豪在今年汕头水灾现场直击报道。读特记者 刘奥 摄(资料图片)

一年365天,读特记者没有一日停歇。

我们在烈日下奔走,我们冲进风雨中,我们日以继夜……用我们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书写城市的精彩故事,捧出有品质有温度的新闻。

今天,为庆祝第十九个中国记者节,读特客户端11位记者为你分享新闻背后的故事。

采访全国两会的变与不变

读特记者 甘霖

2017年3月1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李克强总理在金色大厅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甘霖向李克强总理提问。读特记者 何龙 摄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连续多年有幸在首都北京采访全国两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最直接触摸到中国发展的脉搏,更是切身感受到,这世界的变化之多、变化之大、变化之快。

GDP连年增长、数据不断更新,天宫、蛟龙、天眼、大飞机等“国之重器”相继问世,“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梦想成了现实……

越来越多的代表来自最基层,越来越多的代表委员来自科技创新、改革发展最前线,代表委员们越来越重视调研,提出的意见建议越来越有针对性,越来越刨根问底……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在变,越来越接地气,越来越有水平。

从只需要带上纸笔就能采访,到随身带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充电宝、云台;从采访结束回到酒店再发稿,到一边采访一边直播一边发稿……以记录变化为职责,我们也在变,变得更“多面手”,不仅生产文字和图片,也是音频视频制作一把好手。

就在这样的变化中,我们记住了人民大会堂“部长通道”上的朱恒顺。

如今在“部长通道”上采访,记者不必在人流中“拦截”部长,作为主持人,朱恒顺被记者们亲切地成为“喜感哥”,他主动搜集问题,部长们也更积极直面热点关切,离麦克风越来越近、离民意越来越近,两会“部长通道”成了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越来越开放、透明。

也就是在这样的变化中,我们记住了在北京采访的自己。

为了在新闻发布厅抢占有利位置,提前几个小时站到人民大会堂外开始排队;一次次举手争取提问机会,并在金色大厅的总理记者会上获得宝贵机会实现了地方党报的重大突破;一边咳嗽一边采访,不得已打断正在侃侃而谈的部长:“对不起部长,请容我咳一阵先……”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一路前行、一路采撷,我们又一直没有变。

做时代的瞭望者,初心,永不忘!

时政记者的“深夜食堂”

读特记者 叶志卫

右为读特记者叶志卫。

多年和报社团队参加全国党代会、全国两会等重要时政报道,有一张照片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记者节来临,我忍不住从一个名叫“深夜食堂”的微信群中,翻出这张照片。

照片是今年3月8日凌晨12点传到“深夜食堂”的微信群里。该群是本报参加今年全国两会的团队成员平时沟通用餐的微信群。因工作忙碌,吃饭时碰个头,沟通各自采访情况。此外,每天吃晚饭经常都到了深夜,微信群被起名“深夜食堂”。

照片中,深夜微黄的灯光下,团队中的几名记者、新媒体工作人员盘腿坐在本报北京演播室地板上,席地而坐,手捧一碗白饭围成一圈吃快餐。演播室由驻地宾馆房间简单改造而成,没有合适的桌子,只有几张凳子,为方便用餐,因此大家干脆盘腿而坐用餐。事实上,当天晚上,照片外的其他团队成员,到凌晨也都还在驻地房间吃点东西,继续敲键盘码字完成稿件。

这张照片真实地记录了今年3月7日那天本报报道团队紧张忙碌的工作状态。当天,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对于团队来说,这是今年全国两会最为重要的工作。前方记者从早上六七点吃完早餐进入会场,一直忙碌采访,中午顾不上吃饭,结束采访后匆匆吃点东西继续写稿,一直到深夜写完稿件,才叫个快餐吃上饭。

在北京,前方记者深入现场报道,在深圳的“大本营”,记者们则深入到深圳各个角落参与报道,报社全面统筹指挥前后方联动。3月8日,本报全面准确、浓墨重彩的报道,得到好评。

见证深圳高等教育迎来跨越式发展

读特记者 姚卓文

右一为读特记者姚卓文。

又到记者节,回想自己12年的记者生涯,其中7年负责教育新闻报道。近几年,关注深圳高等教育的市民不难发现,一所又一所新的大学开办,一条又一条国内知名高校与深圳签约的新闻见诸报端,曾经被视为“短板”的深圳高等教育正迎来跨越式发展。在这当中,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从选址到奠基再到招生开学,几乎每一个重要的新闻事件我都参与报道。

这所中俄合作大学,不仅是我市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的又一里程碑,更是近年来深圳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奋起直追的一个缩影。

作为记者,我不仅见证了备忘录的签署仪式,并在参观考察的过程中,采访了沙赫赖副校长,聆听了他对合作办学的初步想法。

近年来,深圳高等教育可谓动作频频,大手笔一个接一个,高等教育成为我新闻采写的“富矿”,每次采访涉及高等教育新变化的新闻,自己也会不由自主地兴奋起来。作为一名跑教育线的记者,短短数年,有幸见证深圳高等教育驶上快车道,相信未来,“中国好大学”的分布地图将因深圳而重新绘制。

我的舆论监督稿件上了头版头条

读特记者 谷少传

2004年4月2日,深圳特区报头版头条发了一条舆论监督稿件,题目为《规划为绿地的上万平方米土地无人管理—科技园北区窝棚连营》。党报用头版头条这个黄金版位开展舆论监督,作为稿件的采写人,深感此举监督力度之大,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有力推动,是当年市委市政府实施“净畅宁”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报道。

位于南山区的科技园北区,高科技企业林立,然而这样的一个园区竟然有一个上万平方米左右的窝棚区,层层叠叠密布上百间临时搭建的房屋,还有堆积如山的废品,环境脏乱差,且存严重安全隐患,也对周边企业的治安产生了负面影响,企业颇有意见。我经过暗访,了解了大量有关环境脏乱差的素材以及企业的强烈呼声,最后完成稿件。

报社领导一直研究如何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开展舆论监督,对这篇稿件十分重视。经过认真研究,安排上了头版头条。稿件见报后,在各个政府部门引起轰动,也引起市领导和南山区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市领导作出批示,南山区相关执法部门迅速行动,当天就在窝棚区贴出拆除公告,4月6日,该窝棚区全部拆除。

这篇报道有力推动深圳“净畅宁”工程。随后,梅林和香蜜湖多个片区的脏乱差经媒体曝光,也得到有效整治,成为深圳提升城市形象、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标志。

我与“追梦”相遇在市民中心

读特记者 杨媚

读特记者杨媚(右一)2017年随深圳交响乐团一带一路东欧巡演时采访捷克当地观众。

还记得前段时间刷爆朋友圈的“大鹏展翅”吗?

在今年9月20日的“追梦——改革开放再出发”大型综艺晚会上,深圳夜空中出现了由800部无人机变幻出的“大鹏展翅”“40”等3D动态造型,与中心区的璀璨夜景、李云迪指尖流泻的《夜曲》交相辉映,构成了当晚最震撼的一幕,众人纷纷转发点赞,引爆了网络热点。

             17年采访世界著名大提琴演奏家卡普松

    17年一带一路音乐季采访著名指挥家尤里·西蒙诺夫


晚会圆满结束,我们几经周折,终于在与舞台隔着整整一条深南大道的市民中心南广场见到了这个视觉奇迹背后的团队——满头大汗的李晨亮和他的90后团队,了解到一群深圳年轻人的创业故事。

18年3月一带一路音乐季上采访

酷炫的无人机编队表演有不为人知的艰辛。“首先要有稳定的无人机产品,此外对飞控技术、定位系统和通讯系统都有很高要求,我们的研发工作每天都没有间断过。”

李晨亮和他的团队,是深圳创意无限的新生代的典型代表。作为一位文艺线记者,我发现,本土新生代迸发出的文化创造力愈发绽放出迷人的火花。

18年10月随深圳大剧院爱乐乐团赴阿尔及利亚参加中阿两国建交60周年音乐会上采访当地观众

今年“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上,从深圳走向世界的钢琴家董霏霏、潘林子,小提琴家张炜,大提琴家廖尚文,歌唱家王云鹏向世界展示了深圳在培养青年音乐家方面的成就;爪马戏剧创始人李梓诚、荔枝青年剧团创始人刘子源等一批“深二代”戏剧人扎根本土潜心创作……从这些“深二代”的身上,我看到了更多的创新精神,无论在文化还是其他创意领域,创新必将支撑深圳走向更高的台阶,这也许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启示。

2018,我与“追梦”相遇在市民中心,相遇在深圳。深圳的每个人都是追梦者,我的每次采访,也是在倾情追梦……

用心秉笔,如实记录

读特记者 王若琳

这是我的第七个记者节,用我的报道记录了深圳七年来的变化。书写别人的故事、记录城市变迁的同时,我也无形中堆积起自己的岁月历练。

作为一名法制记者,我数次随警采访打拐案件,一路见证警方辛苦破案,到被拐儿童与父母团聚;法庭听案件审理,报道各类案件事实的同时,也目睹被审判者最真实模样;也曾背着电脑在事故现场披星戴月写稿,及时还原第一现场,让人们了解消防员等职业的辛苦不易。

2016年的一次采访,让我在心底感受到,记者真可以为城市带来改变。当时我报道了宝安区福海农贸市场消防隐患严重,整改却遭重重难题,报道见报后,省市区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并督促整改,多部门很快开展整治行动。不到一个月,整治行动已初见成效。一个多月后,我再次采访福海市场拆除违建工作,看到危房将被拆除,隐患得以整治,心底涌起了作为一名记者的欣慰和自豪感。

如今传媒行业发生巨大改变,但媒体人作为新闻记录者、社会守望者、历史书写者的身份不会改变,传递社会公平正义的职业秉性不会改变,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也不会改变。我还是乐于用心秉笔,如实记录,心怀善意和理解,保持对痛感的感知力,用有力量的文字,书写有温度的新闻走近真相,为改变做出努力。

有险情的地方就有我们的身影

读特记者 王小可

9月15日本人值主任夜班,下了夜班就开始布置摄影部记者采访山竹台风来袭深圳。16日摄影部兵分6路赴6个区采访,有计划、有组织、有策划、有重点地组织采访,落实全面报道。

16日早上8点,我和同事刘奥直奔山竹台风经过且距深圳最近的南澳双拥码头。在采访中风大,我让刘奥把我按在凉亭柱子上用手机完成采访。当时,风雨交加,相机一拿出来全部被打湿,根本没法拍摄,15级台风直接吹倒了刘奥,我赶紧扶起他,安全转移。

本人和刘奥拍的视频和图片《记者直击山竹台风来临之际》,当天今日头条阅读量超过100万+,破特区报一条视频过百万的纪录,其它平台都有刊登。图片报道刊登在特区报上。

在台风登陆当晚,我们得知城管部门凌晨上路开展清障行动后,李伟文、何龙、丁庆林、邢峻豪、陈皓晖分别进入现场拍摄报道。由于风大雨急,公共交通全面停运,只得步行采访。

16日上午10时许,刘羽洁刚刚拍完盐田的惊涛骇浪,返程路上被堵在盐梅路上进退两难。“随着雨势增大,加上停电,内心很焦急,没法出去拍照,传稿都有困难。”刘羽洁说,作为摄影记者,他更希望自己能去到最危险但最能呈现“山竹”危害的地方。

16日,周红声、何龙赶往蛇口渔人码头采访。返程途中不少道路被雨水淹没,不得不开车涉水前行。但是由于水太深将何龙车子的底盘护板冲掉,情急之下他只得用自己的工作证挂绳将护板稍作固定之后,一路艰难返回报社。

这就是我们看似平常的一条新闻摄影图片诞生背后的故事。

在世界最繁忙的港区发现一条海豚

读特记者 易东

今年是我来深圳从事新闻工作20年。我去年写的一篇通讯《世界最繁忙集装箱港为何海豚频现》获得“全国副省级城市党报首届融媒体大赛”优秀奖。

去年7月,盐田海事局的一名通讯员发来了一条300字的稿子,透露了在盐田港海域发现海豚的猛料。我非常兴奋,第二天就前往盐田海事局观看海上监控,终于看到了调皮的海豚戏水场景。

我的心静了下来,这可是世界最繁忙的港口,海豚为啥会到这里来戏水呢?海事局在海上采取了很多保护水质的方法,岸上呢?盐田国际码头,在环保上又做了些什么呢?于是在盐田码头吴志强先生等人的协助下,我到码头现场查看环保设施。不仅如此,我还采访市交委对于绿色码头建设的措施,最后我还查了环保部门关于东部海域的水质报告。到此,由海豚戏水新闻引发的深圳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在我的脑子里成形。

于是,我一气呵成地写下了这篇《世界最繁忙集装箱港为何海豚频现》的解释性新闻。她是新闻,也是记者这么多年见证港口绿色发展后,对深圳生态美的赞叹。

时间不停流淌,过去的记忆总有点滴留在心间。

见证深圳湾创业风起云涌

读特记者 何泳

深圳湾北侧,高新区南区,近年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人惊喜。在深圳市国资委指导下,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高新区内的深圳湾园区为“试验田”,几年间打造出“深圳湾”产业运营园区品牌。目前深圳湾园区引进6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已进驻各类互联网、智能硬件等创新创业项目团队500多个,200多个项目获得融资,近60个项目团队已取得A轮或A+轮融资。

然而在4年多前,深圳湾园区深圳湾创业广场刚落成,名气跟如今相差甚远,很少企业和机构进驻。当时,记者采访了投控公司,率先及时对深圳湾园区进行了大量报道。其中,《这里将是未来东方硅谷的核心》在深圳特区报头版刊发。当时参与招商的投控公司员工邹小璐告诉我:“深圳特区报的报道帮了大忙。”她说,当时她首要任务就是跟天使投资圈建立联系。她联系上的第一位天使投资界大咖,是起点创业营的创始人查立。在第10次邀约后,查立添加了她,但很不客气地说:“我不相信你们能干些什么……我们的要求你们绝对达不到的。”随后,她就把深圳特区报的报道内容一一发给查立,全面推介深圳湾创业广场的优势。就是用这种看似偏执的“笨办法”,在一个多月内,她和同事们说服了中关村创业大街80%的机构来深圳参观。从此,东方硅谷的名气在全国逐渐唱响。

作为一个记者,能见证伴随这些企业创新成长,我感到自豪。

深圳有一群爱心记者

读特记者 王剑锋

第19个记者节前夕,多位粤港媒体志愿者组团先后来到广西河池宜州北林小学和梧州岑溪车滩小学,参加这两所山区小学希望饭堂和教学楼的落成仪式后,还向深圳爱心人士为宜州市牙瑶族乡红山小学筹30万元爱心款,援建希望饭堂和希望宿舍综合楼,度过一个特别的记者节。

这群媒体志愿者有一个名字,叫“三感一行”爱心志愿者服务队,从第十个记者节开始,他们坚持扶贫助学。十年的时间里,他们先后50多次深入贵州、广西等龙岗、深圳对口扶贫地区,江西革命老区以及四川地震灾区,牵线深圳爱心人士捐款2000多万元,兴建“希望小学、希望宿舍、希望饭堂、致富路、爱心驿站、爱心住房、留守儿童书屋”等60多个帮扶爱心项目。

台风呼啸的夜晚,34楼灯火通明

读特记者 杜贺

2018年9月16日,台风“山竹”登陆广东,深圳停工、停业、停市、停课。在这个风雨呼啸的夜晚,深圳特区报业大厦34楼,却依旧灯火通明。

在台风夜从城市各地赶来的编辑们,听着外面呼啸的大风,打趣着大楼可能在晃动,开始编排自己的稿件。全城防御台风,应该怎么报道,每个编辑都有自己的想法。资深编辑龙瑞华负责的是民警、消防队员积极救援的稿件。他将这些人称为“逆风人”,仔细将每支抢险队伍的人员数量挑出来在版面上突出显示。“山竹势大力沉,他们逆风而上”标题顺势而生。年轻编辑马碧滢则梳理着台风天气的谣言,跟大家讨论如何辟谣。

“平安大厦不平安,这是谣言。这个标题怎么样?”“是用此前报道的‘超强台风’一词合适,还是应该改成‘强台风’?”“避难场所数量,两篇稿件为何不一致?”“市民更关心哪条信息?”每个思考,都旨在将稿件打磨得更好。10多名抢险队员身穿荧光衣凌晨清理道路,快递小哥冒风雨清理树枝,403所学校用于避难场所……一则则救援事迹的稿件,温暖着编辑的心,更彰显着深圳这座城市的大爱。

次日凌晨3点,风雨暂歇,编辑们的工作仍未结束,34楼仍然灯火通明……

“任尔来势汹汹,风雨见证坚守”,致敬在台风中坚守岗位的人们。

编辑 党毅浩

(作者:读特记者 甘霖 叶志卫 姚卓文 谷少传 杨媚 王若琳 王小可 易东 何泳 王剑锋 杜贺)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