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膀子看奥运|哭着打,跪着谢

马强
2016-08-16 20:00
摘要

只有祝福,也只能祝福,这些哭着打、跪着谢的弱势英雄,祝愿她们成败的喧嚣过后,体验到平和的幸福。

0814AY21

有一种说法,弱势群体之所以为弱势群体,不在于他们本身没有力量,而是来自于公众对其存在的长期漠视。

很难说这样的界定是否准确,但至少它可以让很多事情变得明晰。

比如说中国男足不会是弱势群体,尽管其他项目在里约摘金夺银的时候,他们自娱自乐地打着中超。但这绝不会妨碍不久之后他们依然会以强势出现,占据着报纸的头条,充斥着日常的谈资,就像一个被惯坏了的孩子,让人骂了又爱,爱了又骂,最后还是得宠着。

再比如说中国女曲肯定就是弱势群体,尽管她们可以用弯曲的棍子打出很流畅的配合。说到底她们的作用只是每隔一段时间,提供给人们瞬间的感动,之后还要是继续弯着腰在阳光下寂寞地奔跑。

不过上一次的感动,想想已经很久远了。那是12年前的雅典,8年前的北京,她们有着一个魔鬼教练金昶伯,她们两届奥运会都打进了决赛。

0814AY27 

但这些年里,她们很轻易地就被忘记了。里约奥运会女子曲棍球小组赛最后一场,中国队0:3不敌新西兰,排在小组第五位无缘八强,姑娘们在最后几分钟里几乎哭着打完了比赛。

不是夺牌的重点,没有足够的看点,她们的寂寞,似乎理所应当。

同样是用球杆,但没法像高尔夫一样“高贵”。同样是满场跑,但不能像足球一样普及。注意力经济很残酷,恶作剧般地戏弄着曲棍球,那些黝黑的姑娘,只能是踏踏实实扮演着弱势角色:默默奋争之后,悄无声息地淡出,在里约,甚至短暂的欢娱都遥不可及,她们只能哭。

这是一个宝强离婚、马蓉出轨可以引出舆论狂欢的时代,与之残酷对立的是,万千“小人物”穷尽一生的付出可能被冷漠地忽略。商品社会按照自己的文化逻辑生产着大众偶像,同时也在无情制造着属于弱势群体的草根悲情。

女曲姑娘们在哭着打,孟苏平在跪着谢。

孟苏平

拿到女子举重75公斤以上级金牌,孟苏平在颁奖台上四叩首:“谢谢观众,谢谢巴西,谢谢领导,谢谢党、组织给予我这个任务,也感谢父母。过两天是我的生日,这个冠军是给自己最好的生日礼物。”

孟苏平一席话,让人泪眼朦胧。憨厚的胖姑娘,第一个谢谢的其实该是自己。

夺金牌或是被淘汰,孟苏平和中国女曲很快就会被遗忘。奥运大家庭听着很温暖,但一定有弱势群体的存在。

夺了冠的陈若琳为抑制发育变胖,5年里每天只吃一顿饭。20岁的商春松有着10岁女孩一样单薄的身材,却总会现出40岁女人才有的表情——成功是一瞬间,伤痛可能是一辈子。选择或是被选择,她们都是不折不扣的苦孩子。

只有祝福,也只能祝福,这些哭着打、跪着谢的弱势英雄,祝愿她们成败的喧嚣过后,体验到平和的幸福。

编辑 小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