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间里,主刀医生坐在椅子上,通过目镜观察,并在中控台进行系列操作。在医生的指挥下,一旁的机器人在手术台前灵活地挥舞着机械臂进行剥离、切割、止血、缝合、打结等各种操作。这台机器人结合外科大数据及人机交互最优控制,实现机器人精准微创手术,智慧的“手术大脑”通过深度学习掌握外科数据,为医生提供更精准的决策与手术辅助、从而提升手术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这是深圳精锋医疗公司开发的新一代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智能微创外科机器人。目前,这款手术机器人已完成了动物实验阶段,最快2020年可以在深圳面世。11月1日,记者来到龙岗天安数码城,见到了精锋医疗的创始人王建辰,他曾经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是个标准的“80后”学霸。
让手术机器人“中国造”
机器人手术是微创外科的发展未来,目前全世界已有33个国家、800多家医院成功开展了500多万例机器人手术,手术种类涵盖胃肠外科、肝胆外科、泌尿外科等学科。据BCG波士顿咨询预测分析,全球医疗机器人行业未来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能稳定在15.4%,至2020年,全球医疗机器人规模有望达到114亿美金。
2017年5月,王建辰把自己的专业与梦想相结合,成立精锋医疗,致力于精准外科机器人研发、制造及临床应用。
“机器人手术是微创外科的发展未来。”在王建辰看来,相较于外科医生,手术机器人能长时间保持稳定、精细、安全,帮助医生完成复杂的手术操作。同时通过互联网,微创手术机器人还可以实现精准远程医疗,实现优质医疗,普惠偏远地区病患。
但目前在中国,以手术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医学产业在市场化的道路上,依然处于起步阶段。他说:“医疗机器人实现‘中国造’是我们一直的追求。深圳的生物医药产业有良好的基础,机器人产业发展迅猛,创新创业环境非常好,整个产业链也非常完整。”
完成数千万A轮融资
目前,国际最顶尖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中国只有69台,一台的售价高达2500万人民币左右,每台设备年度耗材达1000-1500万人民币左右。“深圳医院尚未配备该产品。”王建辰介绍,我国已经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发展。
在创业前期,王建辰走访了中国、美国大量医疗机构,实际调研一线医生对医疗机器人的需求。他介绍,“医生们有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如果你不懂他们的语言,交流很困难。所以我花了很长时间和医生在一起,真正看到他们面对的困难,真正理解手术的需求。”
“现在国内进口机器人进行手术,基本每例比常规手术高好几万元,患者负担较重。”王建辰介绍,他的目标是“尽可能缩小这部分费用差距”。
今年十月,精锋医疗刚刚完成数千万人民币A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公司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智能手术机器人注册及临床试验工作。“资金将重点用于支持公司完成手术机器人的注册认证以及商业化上市前准备工作。”他介绍,今年5月精锋医疗在国内首次开展了多例单孔机器人动物实验。
2年内实现产品化落地
人工智能微创外科机器人
据了解,精锋医疗已掌握国际上最先进的单孔手术机器人所涉及的多自由度灵巧臂结构设计、运动学动力学算法、多维传感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等关键核心技术。
为了让医疗手术机器人变得更“聪明”,让医生“用得上”、“用得好”,最后还要让患者“用得起”,精锋医疗组建了一支世界顶级机器人及生物医学工程科学家团队。
精锋医疗由两位曾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及哈佛大学的博士创立,均参加过多项国内外顶级手术机器人的研究工作。公司现有核心技术团队的专业背景囊括了机械、电子、人工智能、材料、医学影像、工业设计等多个交叉学科,具有多年从事医疗机器人领域高水平学术研究、国际医疗机器人顶尖实验室和医疗设备研发公司工作经历,具有先进医疗器械产品生产测试与临床注册经验。
关于精锋医疗的下一步规划,王建辰表示,目前手术机器人样机的一代二代已经完成,实现了两代样机的迭代和设计定型,明年就将进入临床试验,最快2020年面世。他设立了详细的计划表——未来3-5年,将实现产品批量化的推广,实现手术机器人在微创领域的核心布局,包括前端诊断、影像、术中、术后及整个服务体系建设。
“精锋的手术机器人,重点突破人机交互控制核心技术,实现机器人外科与传统微创外科手术设备的有机融合,是微创外科智能化、精准化及远程化的全面提升。”
打造国际领先的医疗器械创新型企业
据介绍,精锋医疗机器人样机经过多位国内顶级外科医生的试用,证明样机研发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公司还与多个国内外顶级医院建立了研发试验合作,包括美国麻省总医院、301医院、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等。
“国外进口的手术机器人国内售价和耗材费用高昂,目前在国内开展机器人手术,对患者来说是不小的负担。”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华南机器人外科技术培训中心主任周芳坚教授表示,精锋医疗团队具有扎实的技术积累,已经突破智能手术机器人各方面关键技术,预期很快就能正式定型并进行临床试验,产品化和临床应用有望加速完成。
王建辰表示,未来公司将始终紧跟国际最先进手术诊疗技术,特别是机器人辅助手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最新可视化技术、多维传感技术及复杂微型机械结构设计技术,不断提升前沿技术创新水平,力争成为一家世界范围内技术领先的医疗器械企业。
编辑 刘桂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