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发展,总有一些关键的节点,释放着特殊的信号。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深圳、来到前海,向世界郑重宣示中国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并嘱托深圳要扎实推进前海建设,拿出更多务实创新的改革举措,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共建“一带一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广东考察期间,新华社还发布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深入总结评估的基础上,继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加强统筹谋划和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水平,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把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两件大事的交汇绝非偶然。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一、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制度创新
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自贸试验区建设是一个重要抓手。
建设自贸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自贸试验区建设最根本的目的,简单说就是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
当前,改革在很多领域突入了 “无人区”,仍有许多重大课题需要探索;开放要上新水平,仍有不少“堵点”需要打通。自贸试验区肩负着“为政府治理立标杆、为国家开放试制度、为区域发展筑高地”的重要使命,必须拿出更大的担当和作为,在新时代改革开放中冲在最前面。
“自贸试验区是国家的试验田,不是地方的自留地,要一切服从服务于国家战略进行探索和试验。自贸试验区是制度创新的高地,不是优惠政策的洼地,要紧紧依靠制度创新激发市场活力。”自贸试验区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而制度创新则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制度创新是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核心任务,自贸试验区首先必须是制度创新试验区。
把制度创新搞活、搞好,自贸试验区的价值才能充分彰显。如果把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看成是向高处走的纵坐标,把制度创新成果的复制推广看成是往远处去的横坐标,两个方向同时发力,那么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广度与高度都将得到极大拓展,形成一个更加令人期待的价值坐标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考察期间对广东提出了4个方面的工作要求,首要一条就是深化改革开放,其中的一个关键任务便是高标准建设广东自贸试验区,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对于广东自贸试验区来说,要打造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先行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和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示范区,关键是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体系作为支撑。
二、平台能级高不高要看制度创新影响大不大
作为广东自贸试验区的“三叉戟”之一,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是制度创新的一块“高产田”。
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虽是“弹丸之地”,但也意味着创新包袱小,且身处中国最具创新能力的城市深圳,加之与香港合作密切,在改革开放创新上做着惊世文章。
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前海蛇口自贸片区以高站位、宽视野、大格局谋划区域开发开放,构建起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创新体系,打造出制度创新试验基地、试验中心、试验室“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生态链,形成了以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事中事后监管、金融开放创新、法治创新、人才管理改革、体制机制创新等七大板块为核心的制度创新模式。
平台能级高不高,不仅要看经济发展的实力强不强,更要看制度创新的影响大不大。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发布的“2017-2018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显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在推动制度创新,构建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进展显著,实现对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反超”,位列第一。制度创新本身也是驱动片区跨越式发展的强劲引擎:片区企业实现年增加值超过2000亿元,年均增速41%;实现税收超过300亿元,年均增速49%。
制度创新的影响大小,不仅要看“独善其身”的效果,更要看辐射带动能力的强弱。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的制度创新成果不仅数量多,而且很多都是全国首创或领先,具备极大的复制推广价值。今年4月,广东省自贸办评选出30个“广东自贸区三周年制度创新最佳案例”,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有18项案例入选,占总数60%,位列三个片区之首;今年5月,商务部发布了自贸区第四批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的27项中,有7项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率先开展或首批纳入国家试点。
据统计,目前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平均3天就有一项制度创新成果问世,改革创新的“速度与激情”令人啧啧称奇。从“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到“三天一制度”的改革创新,深圳改革开放创新的“闯将”本色未改,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成为世界观察中国“复兴号”高速列车行进方向的一个最佳“窗口”。
三、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装上制度创新大引擎
广深港高铁开通,港珠澳大桥通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驶上“快车道”。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广东、深圳最重要的发展机遇。市委六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把大湾区建设作为改革开放的“二次创业”,携手周边城市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加快建设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广东自贸试验区设立的初衷之一,就是深化与港澳合作。早前国务院印发的《进一步深化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首次将广东自贸试验区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示范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要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制度创新必须提速提质。
相比于物理层面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制度创新带来的化学反应,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来说显得更为关键。过去粤港澳之间合作的一大障碍,就在于要素流动不顺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不仅面临着物理阻隔,更面临着制度梗阻。通过具有探索试验和风险防范双重功能的自贸试验区进行先行先试,在制度创新上提速提质,可有效解决对港澳开放不足、深度不够的问题,也能有力推动探索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通行规则、营商环境,从而加速湾区内部的要素流动,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能级。
目前,国内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仍是浅层次,有相当一部分是程序性或技术性的功能优化型创新,主要集中在审批制度改革、事中事后监管和政府服务模式创新。而真正触及深层次体制机制症结的结构性创新不够多、不够深,还远没有达到系统集成的程度。前海蛇口自贸片区也不例外。
自贸试验区是“种苗圃”,不是“栽盆景”,要加快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更为关键的是,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要注重首创性、深层次的探索试验,而不是简单的程序优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而改革自主权的扩大,意味着自贸试验区在改革创新上拥有更大的自主权、更大的发挥空间、更高的决策效率。前不久,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印发《深化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实施意见》,赋予广东自贸试验区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要以此为契机,把管理权限用足用好,争取在制度创新的数量和质量上均有新突破,输出更多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编辑 郑蔚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