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加庄园为哈尔滨保留城市记忆 推进中俄文化交流
读特读特记者 石义胜 马愿 刘秋伟 陈海峰/文 何龙/图
2018-10-19 08:04

伏尔加庄园位于阿什河畔,30多座经典的俄式建筑错落有致,形成了独特的建筑群。

庄严肃穆的圣·尼古拉大教堂、威武雄伟的伏特加酒堡、古典优雅的普希金沙龙……三十多座俄罗斯风格的建筑错落有致地静立在阿什河两岸。采访团一行近日走进哈尔滨近郊伏尔加庄园采访,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俄罗斯宫殿。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伏尔加庄园最先只是一处私家庄院,如今不但是国家AAAA文化旅游景区,还是中俄文化交流基地、俄罗斯美协创作基地、莫斯科大学国际交流中心,也是文博会的忠诚粉丝,已经连续八年参会。

“复活”哈尔滨老地标

“伏尔加庄园是哈尔滨文化旅游的一张名片,而复建的圣·尼古拉大教堂则是庄园的灵魂性建筑。”伏尔加庄园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韦敏芳介绍说。

圣·尼古拉大教堂建成于1900年,是哈尔滨开埠以来第一个城市地标。教堂的设计图纸出自教会建筑设计师鲍达耶夫斯基之手,他在由沙皇尼古拉二世发布的哈尔滨大教堂竞赛中胜出,教堂采用古典哥特式八面体木结构建筑,设计精巧、用料考究。教堂选址松花江畔高岗的最高处,同时以教堂为原点向东、西、南、北、东北、西北辐射出六条马路,成为整座城市街道的汇聚点和地理中心。这座大教堂落成60多年后被毁。

2009年9月30日,圣·尼古拉大教堂在伏尔加庄园完成重建。重建者是哈尔滨东建集团董事长黄祖祥。黄祖祥4岁时随父亲从上海定居哈尔滨,受哈尔滨城市文化的熏陶,非常喜欢俄式古建设和俄罗斯文化。

十多年前,黄祖祥跟几位战友在阿什河两边买下60多万平方米的荒地,准备盖几栋俄式建筑、种点花草自娱自乐。文艺界的朋友建议他“复活”圣·尼古拉大教堂。经过不懈努力,黄祖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一家博物馆里找到了21张圣·尼古拉大教堂的原始设计图纸,随后又邀请俄罗斯历史建筑保护协会主席、功勋设计师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克·拉金博士主设计,按1:1的比例完全还原。

“为了保持原汁原味,建筑内的大钟、圣像、烛台等绝大部分物品都是按照图纸专门在俄罗斯订制,松木全部从俄罗斯进口。”韦敏芳说,就连里面桌椅的样式、颜色,都没有丝毫改变。

开放私家庄园让公众观赏

继圣·尼古拉大教堂完成复建后,黄祖祥一发不可收,几年内,相继完成米尼阿久尔餐厅、凡塔吉娅俱乐部、伏尔加宾馆、普希金沙龙等俄罗斯经典建筑的“拷贝”,一些在俄罗斯境内早已消失的老建筑,也在伏尔加庄园得到“复活”。

建设庄园的初衷只是出于个人爱好,让家人与亲友有一个团聚休闲之处。但随着圣·尼古拉大教堂复建完成,来参观的哈尔滨人越来越多。黄祖祥意识到这里已经不再是个人的私家庄园,她承载了老哈尔滨人的历史记忆,应当对外开放并保护好,遂决定将庄园作为一个文化旅游景点来运营、分步扩建。

“目前,伏尔加庄园的投入累计已近10亿元,有30多幢俄罗斯风格的古典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如此大规模的木质建筑群即便在俄罗斯也找不到。”韦敏芳说。

哈尔滨本是松花江畔的小渔村,因为沙俄兴建中东铁路而慢慢兴起,民国时期,哈尔滨生活着几十万俄罗斯侨民,建了一大批俄式建筑,被称为东方莫斯科。很多俄罗斯人来伏尔加庄园后感叹,在国内消失的建筑居然在哈尔滨看到了。目前,伏尔加庄园已经成为中俄文化交流基地、俄罗斯美协创作基地、莫斯科大学国际交流中心。俄罗斯美协、列宾美术学院师生定期来此写生,并留下部分画作供观赏交流。

刚开始时一年营收才1000多万元,慢慢增长到五六千万元,前几年都是赔钱的,现在做到收支平衡,但如果算上折旧,庄园仍然处于赔钱状态。“我们一直相信做这件事非常有意义,不会计较一时的亏损。”韦敏芳说。

“有文化才能长远,有品位才有价值”

开园以来,伏尔加庄园一直以文化交流的使者自居。前不久,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哈尔滨市委宣传部主办《2018中俄艺术家大联欢》在伏尔加庄园激情唱响。

“有文化才能长远,有品位才有价值。”韦敏芳说,这是庄园的文化理念,庄园一直把文化传承交流当作自身价值所在。正如到苏州要看园林,到哈尔滨要看伏尔加庄园。伏尔加庄园浓缩了哈尔滨历史、体现了东西文化交融。

作为一家文化旅游公司,伏尔加庄园自2011年开园以来,一直都随哈尔滨团参加文博会,跟很多旅行社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深圳及周边城市是我们重要的客源地,尤其是冬季来滑雪的南方人格外多。还有不少人夏天过来避暑,来了两三趟的深圳人都有。”韦敏芳表示,非常期待深哈合作进一步促进两地文化旅游资源的对接。

编辑 桂桐

(作者:读特读特记者 石义胜 马愿 刘秋伟 陈海峰/文 何龙/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