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议汇丨督查检查考核莫将基层“套”在案牍上

读特评论员 姚龙华
2018-10-19 07:48
摘要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点问题点到基层痛点上,出措施出到关键处,引来无数基层干部点赞。督查检查考核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到底该咋治?本期“廉议汇”就此话题邀请3位嘉宾进行讨论。

“不能一味要求基层填表格报材料,不能简单以留痕多少评判工作好坏,不能工作刚安排就督查检查、刚部署就进行考核,不搞花拳绣腿,不要繁文缛节,不做表面文章。”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点问题点到基层痛点上,出措施出到关键处,引来无数基层干部点赞。督查检查考核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到底该咋治?本期“廉议汇”就此话题邀请3位嘉宾进行讨论。

江德斌(浙江台州 职员):把检查工作简化成看台账,过度强调书面材料,而漠视实际工作成效,乃是工作作风浮夸、本末倒置的做法,无助于政策落实和工作开展。

台账并非不重要,但也要根据具体工作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在必要的环节做相应的台账即可,不能完全生搬硬套非要“留痕”。基层日常事务很繁忙,每一项工作的完成都需要充足的时间。应压缩掉无谓的手续、检查,给基层腾出时间去做事,以实绩论英雄;而非将基层“套”在案牍上,整日埋头做些无用功,使得人民群众真正的需求反而被无视了。

何勇(山东临沂 自由撰稿人):督查检查考核,过分重视台账而忽视工作实效,不但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和效果,反而会耽误事,并且加剧形式主义在基层的泛滥。因为走过场的督查检查考核,往往会逼得基层也采取形式主义甚至造假方式加以应付,导致问题查找不出,短板没法弥补。

要增强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成效,必须科学设计贴近基层工作实际的量化标准,弱化对台账等形式主义内容的要求,强化工作实效的考量。

雁君(四川成都 媒体人):就目前各地反映的情况看,下面应对检查考核,很多就变成了做台账、写材料;而上面进行检查考核,也往往依赖于检查材料。

对这一问题的纠偏不能只看到检查考核方式不对,而应该厘清其背后的真实动因,那就是一些地方的检查考核也存在着偷懒或者推卸责任的倾向,把本应该有的实地调研简化为了检查材料。要改变这一点,对于检查考核者的考核也应该有所优化。比如,检查考核者也应该切实承担起发现问题的责任,要让发现问题者获得更多正面激励。对于发现不了问题,或者说检查考核成果只体现在材料结论的现象,就应该有倒查机制。

(整理:姚龙华)

【读特清言】

督查检查考核要减量提质

督查检查考核是一种重要的激励督促手段。但凡事过犹不及,督查检查考核一旦泛滥,必然陷入形式主义泥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 督查检查考核走过场,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重留痕轻实绩,让基层应接不暇、不堪重负。“你有你的张良计,我有我的过墙梯”,基层很无奈,往往只能以形式主义应付形式主义,把精力都放在“材料美化”上,反而没时间做实事。基层台账里的假大空,跟“刷油漆搞绿化”没有实质差别,都是急功近利、形式主义惹的祸,都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造的孽。

必要的记录、台账要看,但主要看工作实绩,看政策落地情况和群众获得感满意度。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情况不一样,督查检查考核的方式和频次也理应有差别,不能“一刀切”“一锅煮”。但大方向应该的清晰的,即督查检查考核的频次在整体上要减少,让基层真正从繁琐的迎检工作中解脱出来。当然,减量的同时要提质,提升针对性、真实性、实效性,才不会降低督查检查考核的威力。双管齐下,方能让基层干部既有干事的压力,又有干事的动力,使督查检查考核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督促的作用。

编辑 黄小菊

(作者:读特评论员 姚龙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