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文化,莞城学校引进“非遗”第二课堂

读特记者 刘秋伟 通讯员 余文诗 麦卓华 文/图
2018-10-14 10:28
摘要

莞城文化服务中心将建立常态化机制,继续推进“非遗进校园”项目在其他学校开展。

一直以来,东莞市莞城文化服务中心都积极宣传和推广非遗文化,并与学校紧密合作,共同推进“非遗进校园”项目,以第二课堂的形式,提高青少年对非遗文化的认识。

10月12日,东莞市非遗项目莞城龙形拳、莞城花灯制作技艺分别在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和莞城阮涌小学开启本学期首堂课程教授。当天,在莞城中心小学,莞城龙形拳传承人简应球教授学生们一些基本招式和动作。学生们学习热情高涨,跟着简师傅学习如何出步、冲拳等。虽然动作生疏,但兴趣浓厚。

而在莞城阮涌小学,莞城花灯制作技艺传承人王浩均在手把手教学生花灯制作的手艺。阮涌小学方面表示,莞城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希望能充分利用莞城的非遗项目资源,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莞城阮涌小学副校长陈惠娇告诉记者:“可以通过这样的课程,让学生了解莞城的一些文化元素,比如花灯,比如这个花灯传承人背后的工匠精神。”

据介绍,本次“非遗进校园”项目由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对莞城文化服务中心提供的非遗项目课程进行“菜单式”选择,有针对性地将非遗项目引进学校。

莞城文化服务中心方面表示,与以往短暂的体验式活动不同,本次“非遗进校园”项目,与学校第二课堂相结合,由非遗传承人每周到学校对学生进行长期授课,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在此之前,我们主要是给小朋友一种体验,就是告诉小朋友非遗是什么东西。而现在,我们是想让小朋友能更清楚了解每一个项目是什么东西,它里面有什么精神,非遗项目里面应该怎么样去学,去做。”莞城文化服务中心方树贵说。

接下来,莞城文化服务中心将建立常态化机制,继续推进“非遗进校园”项目在其他学校开展,推广莞城非遗项目,包括莞城花灯制作技艺、莞城醒狮、莞城龙形拳、古琴音乐(岭南派)、莞城粤剧、东莞千角灯,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

编辑 耿超逸

(作者:读特记者 刘秋伟 通讯员 余文诗 麦卓华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