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李政
9月30日晚,国庆招待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九周年。作为唯一一名核电建设者劳动模范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中建电力建设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政应邀出席参加此次招待会。
有人说,他是“核电工程建设的百科全书”;有人说,他是“工程技术难题的超级克星”;也有人说,他是科研创新领域源源不断的“政能量”,而他却说,“我不过是一个盖房子的。”他就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南粤工匠、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首都劳动奖章、中国建筑“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获得者李政。
“一根筋儿”!势必要为核电站贴上中国标签
李政第一次接触核电是在1997年的岭澳核电项目。当时,我国核电技术的国产化程度并不高,许多难题攻关都需要外国专家来进行技术支援。起初,李政也跟大多数技术员一样只着眼于手头儿的工作。直到一天,李政抱着一堆计算了好几个通宵的图纸去参加验收。外国专家只是粗略地看了一眼就摇着头大声说道:“No No No! Totally wrong!The data here is...”李政“竖起耳朵”认真听,但除了“Wrong”,什么也没听明白,这让立志给核电站贴上中国标签的李政很受挫!
“一根筋儿”的李政便开始挤出业余时间钻研学习科技理论和英语口语。面对老外,从“不敢开口”到“主动搭讪”;面对技术软件,从CAD制图、品茗安全计算软件到3D3S、PKPM的熟练使用。12年间,李政先后参与建设岭澳一期、岭澳二期、辽宁红沿河核电站,共8台常规岛的土建技术锤炼,逐渐成长为核电常规岛技术领域的技术“达人”。
可在核电领域见多识广的李政却开始忧心忡忡。“咱们啥时候能建起一座核岛?”这个困扰成了李政的一宗“心病”。核岛是核电站安全壳内的核反应堆及与反应堆相关各个系统的统称,是核电站最核心的部分,只有“攻克”核岛难题,才能把核电站的中国标签贴结实!
2008年,中建电力承接了中国建筑历史上首个核电站核岛土建工程——台山核电厂一期2号核岛项目。该机组是目前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175万千瓦)的核电机组,也是国内首座正施EPR(欧洲第三代核电技术)核电站。工程结构复杂,施工质量要求高,施工技术难度大,这些在外人看来是“老大难”的问题,在李政眼里,却像一个个“香饽饽”。更让人不能理解的是,这位红沿河核电站技术“一把手”,居然主动请求“降级”去台山核电核岛项目当副总工程师。大家都说“李政何止是‘一根筋儿’,简直是‘缺根筋儿’”,其实,这背后还有一个更重要目标——组建中国建筑第一支核岛土建技术研究团队!
“政式法宝”!打造核电建设的“尖刀部队”
首次承建核岛工程,李政所在的中建电力核电建设分公司核电建设队伍深知,未来需要面对的不仅是技术国产化、材料本地化、设备自主化、无同类型建造项目参考等巨大挑战,更是一次从常规岛土建向核岛土建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要把握好这次机遇,组建一支核岛土建专业团队刻不容缓!因此,以李政为带头人的“李政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台山核电站落地生根。
对于青年员工的培养,李政有着一套自己独特的“政式法宝”。他会根据青年员工自身情况,设置挑战目标,鼓励员工自主创造;待他们完场工作,再指出存在的问题;带领他们到现场观摩,让他们独立思考解决方案。“这种教学方法使青年员工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在吸纳新知的同时,学习如何处理和完成新任务。”深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政的徒弟刘军说道。
2010 年初,刚进入台山核电项目的刘军就遇到了核岛筏基混凝土浇筑的巨大挑战。“当时,李总带着我们从布料设备的布置,混凝土的浇筑方向、分层、养护等细节着手,逐步优化、演练、论证方案,我连晚上做梦都在和他讨论方案。”耳濡目染下,在堆满钢筋、钢管等重物的脚手架中钻来钻去、在空间狭小的仪器之间弯腰驼背检查都已成为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的家常便饭。在徒弟们眼中,他们学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还有李政的专业精神。
8年间,“李政劳模创新工作室”已培育出核电技术总工程师10余名,专业技术骨干近百名。一个又一个和李政一样的技术精英正服务于中建电力的9台在建核电机组,并逐步从服务一座核电站的技术精英团队发展裂变为同时服务5座以上核电站的高端技术“尖刀部队”。
梦想成真!厚积薄发护“龙”出海势在必得
自“李政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在李政和工作室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以台山核电核岛工程为载体,致力自主研发,先后攻克了台山核电站核岛筏基混凝土浇筑、牺牲混凝土的研发等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解决了大量核电建设领域的关键技术。但对于“得寸进尺”的李政而言,他的梦想又升级了——要建设一座中国标准、中国制造、中国建造的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核电站。
2016年5月,李政梦想成真!中建电力承接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的示范机组——广西防城港核电站二期3、4号核岛土建工程,同时是英国布拉德威尔B核电站的参考电站,中国建筑首个双核岛工程。
而这一次,摆在李政面前的是更大的挑战——如何完成首次自主钢衬里穹顶制作,进而完成首次“国家名片”华龙一号核电站穹顶吊装?要知道,想一次性在60多米高的核岛顶部吊装间隙和错边量误差小于2毫米、本体重量221.3吨(相当于200辆捷达汽车)的穹顶,可不是一件易事!为破解这个难题,李政带领项目技术团队运用BIM模拟吊装全过程,通过数据分析,将未知因素动态模拟,确保误差在毫米之内。2018年5月23日,广西防城港核电项目3号机组成功完成穹顶吊装,也标志着李政率领的技术团队成功将BIM技术大规模应用到核电建设中,又创下一个全国首例!
如今,李政和他的技术团队正致力于对超大型环形不锈钢衬里水池薄板焊接和安装技术、BIM智慧核岛建造技术等难点进行攻关研发,立志于构建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核电成套建设技术体系,为中国核电技术“走出去”再增添了一份底气!
编辑 张克